第4章

更新时间:2025-10-04 04:28:27

子产却摇了摇头,他带着子皮来到城外的军营,看着兵士们拿着破旧的兵器训练,叹了口气说:“子皮兄,你看这些兵士,有的连铠甲都没有,若楚军来犯,他们拿什么抵抗?我推行‘作丘赋’,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保住郑国。”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坚定,“当年我父亲为社稷而死,今日我公孙侨,愿以生死践行誓言 ——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为了让百姓信服,子产率先将自己的封地按规定多缴军赋,还将家中的青铜器皿熔化,铸造兵器。在他的带动下,部分开明贵族也开始缴纳军赋,官府则按时发放救济粮,百姓的情绪逐渐稳定。不久后,楚国见郑国军备加强,又得知晋国因内乱无暇出兵,只好撤兵回国,“作丘赋” 改革的成效初显。

那天,子产站在军营的高台上,看着崭新的战车排列整齐,兵士们穿着新铠甲操练,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知道,这场风波虽然平息,但改革的路还很长。

3. 铸刑书鼎革:打破传统的救世之举

周景王九年(公元前 536 年),子产做出了一个震惊诸侯的决定 —— 将郑国的刑法条文刻在青铜鼎上,放在太庙前的广场上,供百姓观看,史称 “铸刑书”。在此之前,各国的刑法都由贵族掌握,“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贵族可随意解释法律,欺压百姓,子产的这一举措,彻底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消息传到晋国,大夫叔向立刻写信给子产,信中言辞激烈:“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不公布刑法),恐百姓有争心。如今你铸刑书,让百姓知晓法律,他们便会不再敬畏贵族,只知争讼,郑国必乱矣!” 晋国的其他大夫也纷纷指责子产 “破坏礼法”,还说 “郑国此举,必遭天谴”。

国内的反对声也此起彼伏。驷带对郑简公说:“刑法乃国家机密,岂能公之于众?子产此举,是对祖先的不敬,会动摇国本!” 丰卷更是扬言,若不销毁刑鼎,就率族人 “清君侧”。

子产却丝毫不为所动,他亲自撰写回信,派人送到晋国给叔向,信中写道:“吾以救世也。昔郑国政乱,贵族肆意违法,百姓苦不堪言。今日铸刑书,是为了让法律公开透明,让贵族与百姓都遵守礼法,这不是破坏礼法,而是挽救郑国的救世之举!”

为了保护刑鼎,子产派兵士日夜守卫太庙广场。一天,丰卷带着一群家丁试图砸毁刑鼎,被兵士拦住,双方发生冲突。子产得知后,并没有严惩丰卷,而是亲自上门,向丰卷讲解铸刑书的好处:“丰大夫,若法律不公,贵族可随意欺压百姓,百姓忍无可忍便会造反,到时候不仅你的封地保不住,整个郑国都会灭亡。铸刑书,是为了让大家都在法律的约束下生活,这对贵族也是好事啊。”

丰卷虽仍有不满,但也无话可说。百姓们则纷纷来到太庙前,围着刑鼎观看,有人还请识字的人讲解条文,脸上露出了希望的笑容。一位商人激动地说:“以前贵族随便抢夺我的货物,我只能忍气吞声,如今有了公开的法律,他们再敢胡作非为,我就可以去官府告他们了!”

孔子得知子产铸刑书后,虽然认为 “为政以德” 才是根本,但也称赞道:“子产此举,虽不合古法,却救民于水火,可谓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