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更新时间:2025-10-04 04:28:24

第一卷:少年忧国(公元前 585 年 — 前 554 年)

1. 乱世虎子:血色宫闱中的誓言

周简王元年(公元前 585 年),郑国都城新郑的秋意比往年更浓。公族公孙家的庭院里,十二岁的公孙侨(子产)正跟着太傅读《尚书》,书页间的 “民惟邦本” 四字还没焐热,院外突然传来急促的马蹄声 —— 那是宫廷卫士特有的青铜马饰撞击声,带着不祥的锐响。

“侨儿,快躲进暗室!” 其父公孙发(子国)猛地攥住他的手腕,粗粝的掌心满是冷汗。这位刚从朝堂回来的郑国大夫,玄色朝服下摆还沾着泥点,眼神里是从未有过的慌乱。子产被推进书房角落的夹层时,正撞见父亲抽出佩剑,剑鞘撞击木柱的闷响,和远处 “杀驷氏!诛良氏!” 的喊杀声缠在一起,成了他少年记忆里最刺耳的底色。

暗室里只有一线微光,子产扒着木板缝隙向外看:庭院的青石板被染成暗红,几个披甲武士踩着血泊冲进来,为首者是司空子孔的家臣 —— 他前日还在宫宴上给子产递过蜜枣。“子国大夫,五族共讨乱政者,你若归顺,可保公孙家周全!” 武士的吼声震得窗棂发抖,子产看见父亲挺直脊背,将佩剑横在胸前:“吾乃穆公之臣,当守社稷礼法,岂容尔等乱臣贼子祸国!”

剑光闪过的瞬间,子产死死咬住嘴唇才没哭出声。他看着父亲倒在银杏树下,金黄的叶子落在染血的朝服上,像极了去年宫宴上撒的金箔 —— 那时父亲还笑着说 “我儿将来要为郑国撑门面”,如今却连完整的尸身都没能留下。三日后,“五族之乱” 平定,子产从暗室出来时,新郑城还飘着血腥气:宫门外挂着叛乱者的首级,市集里的粮铺全被兵士占了,老人们蹲在断墙下哭,说 “这日子比晋楚围郑时还苦”。

那晚,子产跪在父亲的灵前,用烧红的铜簪在左臂刻下一道浅痕。火光映着他稚嫩却坚毅的脸,他对着父亲的牌位轻声说:“父亲,孩儿今日见都城流血、百姓流离,方知‘国乱则家亡’。从此我公孙侨,定要扶郑国于倾颓,不让这血色再染新郑!” 月光从灵堂的破窗照进来,落在他攥紧的拳头上,那道还在渗血的伤痕,成了他一生匡扶社稷的第一个印记。

此后三年,子产跟着叔父公孙黑背(子皙)游学。他没像其他公族子弟那样学骑射、练权谋,反倒总往民间跑:在溱洧河边听农夫抱怨 “贵族占了半亩田,今年又要饿肚子”,在市集看商人被兵士强征货物,在乡校听老人们议论 “晋要贡赋、楚要质子,郑国快成砧板上的肉了”。每一次听闻,他都默默记在竹简上,到了深夜就对着父亲的旧地图发呆 —— 那上面用朱砂标着的郑国疆域,比穆公时期小了整整三分之一。

2. 初露锋芒:庆功宴上的逆耳忠言

周灵王元年(公元前 571 年),郑国都城突然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 大夫公子喜率军伐蔡,不仅夺回了被蔡国占据的枋城,还俘虏了蔡国司马公子燮。消息传回时,新郑的城门挂起彩绸,市集里的酒肆免费供酒,连宫墙根下的乞丐都捧着陶碗唱赞歌。

庆功宴设在太庙前的广场,熊熊篝火将夜空烧得通红。郑成公端着青铜酒爵,对着公子喜大笑:“寡人有此良将,何惧晋楚!” 群臣纷纷举杯附和,唯有站在公族子弟末位的子产,望着篝火旁跳舞的兵士,眉头拧成了结。他身边的堂弟公孙段撞了撞他的胳膊:“侨兄,大家都庆功呢,你怎么愁眉苦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