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陈阳的求职生涯,是从出租屋地板上那半箱泡面开始的。

失业的第三个月,他已经把 “躺平” 刻进了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闹钟被设置成 “永不重复”,窗帘拉得严严实实,只留一道缝隙透气 —— 不是为了看阳光,是怕外卖员找不到门。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不是洗漱,而是摸手机看外卖软件,纠结是选十二块钱的蛋炒饭,还是加三块钱能多要一份卤蛋的螺蛳粉。那天他吸完最后一口粉,汤汁溅在灰色睡衣上,留下一块油渍,手机屏幕却不合时宜地弹出招聘软件的推送,亮白色的字体刺得他眼睛疼:“35 岁以下优先,5 年以上相关经验,能独立完成全案策划”。

陈阳盯着屏幕,手指悬在上面半天,最终还是划走了。这样的岗位,他这三个月里见了不下百个。刚开始失业时,他还抱着 “名校毕业 + 两年经验” 的底气,专挑薪资过万的营销岗投,简历里写满 “参与过大型活动策划”“协助完成品牌推广”,可投出去的简历要么石沉大海,要么收到 HR 复制粘贴的拒信:“经评估,您的经验与岗位要求暂不匹配”。后来他降低预期,连月薪六千的岗位都投,可依旧没多少回应。有次他翻遍招聘软件,发现符合条件的只有一个 “电话销售” 岗,要求 “能接受无底薪,抗压能力强”,他盯着屏幕苦笑:“这哪是找工作,这是找罪受。”

“要不,再改改简历?” 他从沙发缝里摸出笔记本电脑,开机时屏幕闪了三下才亮。空白的简历模板上,“工作经历” 那一栏空荡荡的,像他此刻的人生。大学时的意气风发突然涌上心头 —— 那时候他是系里的 “拼命三郎”,为了考市场营销师证书,每天泡图书馆到闭馆,保温杯里的枸杞水凉了又热;全国大学生营销策划大赛上,他带领团队熬了三十个通宵,把滞销的农产品包装成 “校园文创礼盒”,最终拿了银奖,颁奖台上校长拍着他的肩膀说 “年轻人有想法”。毕业时他握着堆满证书的简历,在招聘会上被三家公司围着递橄榄枝,当时他还跟同学吹牛 “三年之内必当部门主管”。可现在,两年职场经历像被橡皮擦抹过一样,只剩下 “会做 PPT”“参与过方案撰写” 这样苍白的描述,连自己都觉得没底气。

陈阳深吸一口气,打开文件夹里尘封的工作记录。他翻出 2022 年那个电商大促方案,找到当时的销售数据报表 —— 活动期间产品销量提升 15%,复购率增长 8%,这些数字他之前都没写进简历。他咬咬牙,把 “主导电商促销活动,通过用户分层运营与跨部门协作,实现销量 15% 增长,有效提升品牌知名度” 写进去,甚至补充了活动中遇到的突发状况:物流延迟导致部分订单无法按时送达,他连夜联系快递公司加急配送,同时给受影响的顾客发送道歉短信和满减券,最终将投诉率控制在 0.5% 以下。写完简历,他又对着镜子练习自我介绍,把 “我参与过……” 改成 “我负责……”,直到能流畅地说出自己的优势,才算是勉强满意。

接下来的日子,陈阳开启了 “海投模式”。每天早上九点准时坐在电脑前,从招聘网站首页刷到尾页,只要岗位名称里带 “营销”“策划”“运营”,就复制粘贴简历投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