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儿童保护中心的家访定在三天后。
我像个疯子一样,对照着记忆里苏晓的那些“指控”,在家里疯狂地进行“整改”。
扔掉了所有带塑料小零件的玩具。
把厨房里所有的食物都换成了她口中昂贵的“有机生鲜”。
甚至连墙纸的颜色,都因为她报告里一句“色彩过于鲜艳,易导致儿童情绪亢奋”,而连夜找人换成了沉闷的灰色。
我丈夫看着我几近崩溃的样子,心疼地抱住我。
“这太过分了,我们报警!”
“怎么报警?她说的一切,都披着‘为孩子好’的外衣。我们一旦报警,就坐实了‘心虚’。”
我红着眼,声音沙哑。
最可怕的,不是家访。
是舆论。
苏晓的帖子,已经在各大育儿论坛上发酵。
《惊!一线城市豪门阔太,竟用毒草莓喂养亲子?育儿环境堪比垃圾场!》
刺眼的标题,配上她精心剪辑的视频和那份“专业报告”的节选。
每一条“罪证”都引用了各种看似权威的文献,充满了伪科学的术语。
我成了一个无知、吝啬、不负责任的“恶毒母亲”。
幼儿园的家长群彻底炸了。
【天哪,竟然是陈天天妈妈?看不出来啊!】
【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会不会有暴力倾向?我得让我家孩子离她儿子远点。】
【@全体成员 建议园方介入调查,为了我们大家孩子的安全!】
园长也给我打来了电话,语气委婉,但充满了压力。
我解释得口干舌燥,却发现没人相信我。
在“藤校硕士”的权威光环下,我一个普通的母亲,百口莫辩。
我的社交圈,我的生活,一夜之间,被搅得天翻地覆。
就在我快要窒息的时候,苏晓的电话又来了。
“陈女士,考虑得怎么样了?”
她的声音里,满是胜利者的得意。
“舆论的洪水,滋味不好受吧?你现在,应该明白专业知识的力量了。”
3
我约了苏晓在一家咖啡馆见面。
她姗姗来迟,穿着一身剪裁得体的职业套装,金丝眼镜后的眼神,像在看一只待宰的羔羊。
她身后,还跟着一个男人,介绍说是她的“法律顾问”。
“陈女士,想通了?”
她在我对面坐下,将一份早就准备好的合同推到我面前。
一份长达三年的《家庭成长顾问协议》,总金额五百万。
另外附带一份两百万的《房屋改造预算清单》。
“签了吧。”
她慢悠悠地搅动着咖啡,语气像是在施舍。
“为了你儿子的未来,也为了你可怜的自尊心。”
“你这种‘传统母亲’的育儿观念早已过时,你需要我这样的专家,来为你和你的家庭‘赋能’。”
我看着她那张自以为是的脸,忽然觉得有些好笑。
就在这时,她的手机响了。
她看了一眼来电,立刻换上恭敬又带点谄媚的语气。
“喂,张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