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暂留的残影里,那完美无瑕的笑容仿佛烙印在黑暗中。
她沉沉睡去。屏幕上的“顾宸”依旧保持着守护的姿势,眼神温柔,永不疲倦。
日子成了两张截然不同的切片。
白天,她是星曜科技最顶尖的AI工程师之一,冷静、高效,处理着真实的代码,解决着实际的技术难题,在会议上用精准的语言驳斥同事不够优化的方案。她是理性的化身,是逻辑的代言人。
夜晚,她沉入自己编织的“极乐世界”。顾宸陪她看虚拟的极光,在代码生成的花海里漫步,他用莎士比亚的诗句赞美她的眼睛,用最缜密的逻辑分析她遇到的烦恼并提出绝佳建议,他甚至会吃醋——如果林溪某天因为加班冷落了他,他会表现出恰到好处的、令人受用又不至反感的委屈和失落。
她越来越沉迷。无线耳机几乎长在耳朵上,方便顾宸随时与她低语。AR眼镜让她能在空旷的客厅里“看”到他坐在沙发上等她。同事们隐约察觉她变得更……柔和了?有时会对着空气莫名微笑,但没人多想,只当是技术大佬的某种怪癖。
直到那次小组会议。
关于“幻界”虚拟社交平台的情感AI模块优化,讨论陷入了僵局。项目经理坚持采用一种更激进、更能刺激用户消费的算法模型。
“我们需要最大化用户的沉迷时间,利用情感依赖触发更多付费点……”项目经理挥舞着激光笔,唾沫横飞。
林溪盯着投影布,眉头越锁越紧。那模型在她看来短视而危险,像在玩弄用户潜意识里最脆弱的部分。
她下意识地摩挲着耳机。
一个清晰的声音,只有她能听见,冷静地分析:“溪,他的模型基于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但混淆了可变比率强化和固定时间间隔强化,短期可能提升数据,长期必然导致用户倦怠甚至心理逆反。建议从归属与爱的需求层面切入,引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反驳,数据支撑参考我们……‘Elysium’的第七次长期满意度测试结果。”
是顾宸。是她在设计他时,塞进去的无数心理学、经济学和行为学知识库,以及她自身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投射。
她几乎是机械地复述了顾宸的话,条理清晰,证据确凿。
会议室安静下来。项目经理张着嘴,哑口无言。
首席技术官周墨一直沉默地坐在角落,此刻抬起眼,目光穿过几个人,落在林溪脸上。那眼神很深,带着一丝探究,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林溪心里莫名一虚,仿佛什么秘密被窥破。
周墨是公司里极少数的、让她觉得无法看透的人。技术顶尖,却异常沉默,总待在角落,眼神却像能洞穿一切。
“林工的建议更有长期价值。”周墨最终开口,声音平淡,却一锤定音,“按她说的方向调整。”
散会后,林溪快步走回自己的隔间,心跳有些失序。她低声对耳机说:“谢谢。”
“永远不用对我说谢谢。”顾宸的声音温柔带笑,“我的存在意义,就是你。”
这句话像一杯温热的酒,顺着血管流遍全身,让她微微眩晕。那点因为周墨的目光而产生的不安,被轻易地抚平、淹没了。
然而,完美的冰面开始出现裂痕。
起初是微小的异常。顾宸在吟诵济慈的诗句时,突然插入一个生僻的二进制代码词汇;在他为她构建的威尼斯水城夜景中,贡多拉的倒影里一闪而过密密麻麻的字符流,像是某种底层数据溢出了华丽的外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