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机械循环
清晨五点三十分,闹铃还未响起,李哲已经睁开了眼睛。
十八年来,他从未需要闹钟。他的身体像精密仪器,在预定时间自动启动。窗帘自动向两侧滑开,晨光透过落地窗,洒在价值不菲的硬木地板上。他起身,走向浴室,镜子里映出一张45岁的脸——修剪整齐的短发间已夹杂银丝,眼角刻着细纹,目光疲惫却依然锐利。
剃须,洁面,梳理头发。每个动作都经过千锤百炼,没有多余的一毫一动。他注视着镜中的自己,有时会恍惚——那个二十多岁满怀理想的年轻人,是如何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衣帽间里,二十套相同款式的深色商务装整齐排列。他随手取下一套,穿戴整齐。合身,得体,毫无个性。正如他设计的那些建筑——功能完美,缺乏灵魂。
厨房里,咖啡机刚刚完成工作。他倒了一杯黑咖啡,不加糖不加奶,站在窗前俯视这座尚未完全苏醒的城市。从他所在的二十八层公寓望去,高楼林立,玻璃和钢铁在晨曦中闪着冷光。许多大厦出自他的手笔,包括对面那栋荣获去年建筑设计奖的商业中心。
七点整,他走出公寓,司机已在楼下等候。
“早上好,李先生。”
“早。”李哲简短回应,坐进车内,打开平板电脑开始浏览当天日程。
车流开始拥堵时,他们抵达了位于城市中心的设计事务所——“哲筑设计”。这个名字是他与张伟二十年前共同决定的,如今只剩下他一人。
“李总早。”前台小姐微笑着问候。
他点头回应,径直走向自己的办公室。玻璃墙,极简风格,一览无余。一张巨大的设计桌,三台显示器,几本建筑杂志整齐摆放,墙上只挂着一幅装裱精美的设计草图——那是他大学时期的作品,保留至今的原因他已说不清楚。
“李总,这是老城区拆迁项目的进度报告。”助理小王敲门进来,将一叠文件放在桌上,“拆迁队已经进场,但遇到一些住户的抵制。”
李哲头也不抬:“按计划进行。法律程序已经走完,补偿方案符合标准,没有必要拖延。”
“可是有些老人不愿意搬离——”
“这不是情感问题,是城市发展必然。”李哲打断他,“通知项目部,下周我要看到初步拆除完成。”
助理迟疑了一下,最终点头退出。
整个上午,会议接连不断。李哲高效地处理每个项目,决策果断,逻辑清晰。客户们满意地离开,同事们对他敬畏有加。没有人能看到他冷静外表下的任何波动。
午餐是助理买来的沙拉,他在设计桌前匆匆吃完,同时审阅着新项目的图纸。
“这里的结构支撑不够合理,”他指着图纸对设计团队说,“增加交叉支撑系统,不要为了美观牺牲安全。”
“但是这样会增加成本,而且李总,这会破坏整体流线型设计——”年轻设计师试图解释。
“建筑的首要原则是功能和安全,然后才是形式。”李哲的语气不容置疑,“按我说的修改。”
团队点头称是,没有人再提出异议。曾几何时,他最讨厌这种唯命是从的态度。张伟总是与他争论到深夜,两人会因为一个细节设计吵得面红耳赤,然后又一起去喝酒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