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林老师忽然说:“王姐,你说咱们图啥?六十岁的人了,何苦受这份罪?”

我没说话。

陈局坐在角落,手里捏着那张批文,指节发白:“他们不是反对民宿……是不相信老人还能做点什么。”

我们沉默了很久,最后抱在一起,哭了。

不是怕,是委屈。 一辈子兢兢业业,到老了,在别人眼里,却连一块砖都不配砌。

可就在第二天早上,一个背着相机的年轻人站在门口。

他叫小周,90后,本地人,在杭州做了五年设计,去年回乡创业,搞农产品电商。

他听说了我们的事,特意开车来看。

“奶奶们,”他说,“你们的故事,比任何广告都有力量。”

他没问赚不赚钱,也没说“风险大”,而是拿起相机,拍我们刷墙、煮饭、夜里打着手电检查电路。

当天晚上,他帮我们注册了账号,剪了一条视频,标题是:《四个65岁的奶奶,正在重建她们的人生》。

视频里,没有滤镜,没有剧本。只有我们粗糙的手、花白的头发、笑着说话的皱纹。

发布不到12小时,点赞破万。 一条评论写着:“我加班到凌晨三点,看到这个视频哭了。原来活着,还可以这样。”

那一刻,我们三个人围在手机前,手都在抖。

不是因为火了,是因为终于有人看见我们了——不是“某某妈”,不是“奶奶”,而是我们自己。

小周说:“你们缺的不是钱,是声音。”

我们终于有了第一缕光。

可这光来得太难,是从眼泪、摔倒、围墙倒塌的声音里,硬生生挤出来的。

我们知道,这只是开始。 风还会来,墙还会倒,人还会笑我们傻。

但至少,这一次,有人听见了我们的声音。

第四章 首日试运营爆满,儿子却跪求母亲卖房救急

人这一辈子,最难扛的,不是穷,是亲人的泪。

“晚晴小筑”开张那天,天刚亮,我们三个就忙开了。

小周帮我们招了十个客人,全是看了视频从城里来的年轻人。有程序员、设计师、考研失败的学生,还有辞职半年不敢告诉家人的女孩。他们背着双肩包,走进院子时,眼神是灰的,像被生活压垮的柴火。

可一天下来,变了。

他们自己做饭,我们教他们用柴火灶;他们下地摘菜,林老师讲她年轻时在农场插队的故事;晚上围坐在院子里,陈局说起当年在单位如何顶住压力做决策,一个男孩突然哭了:“我连辞职都不敢,怕我妈骂我。”

临走时,他们一个个拥抱我们,说:“奶奶,你们治好了我的焦虑。”

那一刻,我站在院子里,风吹着白发,心里头一次觉得:我们没用错这一辈子。

可就在傍晚,院门被推开,我儿子带着妻儿走了进来。

他没说话,扑通一声跪下了。

“妈,”他声音发抖,“首付还差30万,你不帮我,我就娶不到媳妇了。”

我愣在原地。

儿媳站旁边,冷笑:“你们搞什么民宿?不如把钱给我们,还能积德。”

我看着他们,像看两个陌生人。 这孩子我供他读书,工作,买房,连婚礼酒席都是我出的钱。可现在,他跪在这里,不是求我帮一把,是逼我再把命搭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