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晚期遗存(二至四期文化)的相对年代大致在夏至商末周初或更晚,这是古蜀文明的巅峰时期。根据陶器演变特征,晚期遗存又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早期(相当于二里头至二里岗下层时期)以夹砂褐陶为主,器形有小平底罐、高柄豆、圈足豆等,纹饰以绳纹、附加堆纹、云雷纹为主;中期(相当于二里岗上层至殷墟早期)出现了尊形器、觚形器等新器形,高柄豆变为竹节柄或线绽状柄,素面陶比例增加;晚期(相当于殷墟晚期至周初)泥质灰陶比例大增,小平底罐演变为小平底钵,纹饰以粗绳纹和凹弦纹为主。
晚期遗存的分布范围远超早期,除成都平原外,在川北嘉陵江、川西南青衣江、大渡河流域均有发现,三峡地区的商周遗存中也可见到强裂的三星堆文化因素,甚至陕南汉中地区、鄂西地区也受到其文化影响。这种广泛的文化辐射,印证了晚期三星堆文明的强大影响力。
从宝墩文化的城邦林立,到三星堆晚期的一统王国,古蜀文明用近千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原始到成熟的蜕变。仁胜村墓葬中残缺的骨架与精美的玉器,城墙夯土中夹杂的陶片与木炭,都在默默诉说着这段文明演进的壮阔历程。
第五章 青铜圣殿:逆天技艺与信仰图景
1986年8月16日,三星堆二号祭祀坑的发掘进入关键阶段。当考古队员小心翼翼地清理到坑底时,一件布满铜绿的器物逐渐显露出来。随着泥土被一点点拂去,一棵造型繁复的青铜神树赫然出现在眼前。这便是后来被命名为1号青铜神树的国宝级文物,通高3.96米,由底座、树干、树枝三部分组成,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高大的青铜文物。
青铜神树的修复堪称考古史上的奇迹。这件文物出土时变形严重,树干、树枝多处断裂,各种碎片散落一地。1990年代初,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修复师郭汉中跟着师父杨晓邬着手修复工作。由于没有任何参照资料,修复只能采用"拼图式"的笨办法——先将碎片根据花纹、造型分类,再根据断裂缝隙结构拼接。师徒二人经过无数次研究、尝试、论证,直到1997年三星堆博物馆开馆时,这棵千年神树才得以惊艳亮相。
1号青铜神树的造型充满了神秘色彩。树干笔直,分为三层,每层伸出三根树枝,树枝上栖息着九只神鸟,树顶还残留着一个神鸟的残迹,与《山海经》中"十日居上,一日居下"的记载隐隐呼应。树干上缠绕着龙形纹饰,龙身蜿蜒,栩栩如生,仿佛正要腾空而去。神树的铸造采用分段铸造、二次焊接的工艺,树干内部中空,各部分衔接紧密,即使在现代技术看来也堪称精湛。
与青铜神树同样令人震撼的,是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纵目面具。这件文物宽1.38米,高0.645米,双眼呈柱状外凸,长达16厘米,双耳极大并向外伸展,鼻部高挺,嘴角上扬,呈现出一种威严而神秘的表情。在面具的额部正中有一个方形孔,推测原本镶嵌着玉饰或金饰。这种夸张的造型远超常人比例,却与古籍记载存在奇妙的呼应——《华阳国志》称古蜀首位首领蚕丛"其目纵,始称王",《山海经·大荒北经》也提到神灵"烛龙""直目正乘",因而有观点认为这些面具融合了古蜀祖先形象与神话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