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址西南部的三星村一带,发现了密集的居住遗迹,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等生活用具。其中一件陶制纺轮上刻有简单纹饰,边缘磨损痕迹表明其经过长期使用。在居住遗迹周边,还发现了多处灰坑和水井,水井内壁用陶片加固,显示出成熟的定居生活形态。
2022年至2024年,考古工作者在月亮湾地点的新发现,为古城功能布局研究提供了关键线索。在8个祭祀坑以北约一公里处,发现了玛瑙籽料坑、石斧成品坑、石器废料堆积等遗存,出土陶器、玉器、石器等文物4000多件。专家初步判断此处为玉石器"生产车间",年代为商代中期,距今约3500年至3400年。这是三星堆遗址首次发现手工业作坊,印证了古城"宫殿区—祭祀区—手工业作坊区"的功能布局。
通过对三星堆周边遗址的调查,考古队还发现了十余个相当于三星堆上层文化的古遗址,包括广汉金鱼乡石佛寺遗址、什邡市新安遗址等。这些遗址规模较小,出土文物等级较低,显然是受三星堆中心城址影射的聚落。这种"中心城址+周边聚落"的格局,进一步证实了三星堆作为古蜀王国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
第四章 文明分层:从宝墩到古蜀巅峰
1997年11月,三星堆仁胜村砖厂工地的发掘现场传来喜讯。考古队员在不到100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了22座排列整齐的土坑墓。这些墓葬的坑位方向高度一致,均为东西向,墓内骨架有的仰身直肢,有的则身躯不全,似经肢解。在一座编号为M13的墓葬中,出土了玉牙璧、玉锥形器、玉矛等珍贵文物,其中一件猫眼石球色泽晶莹,质地细腻,显然来自遥远的外地。
仁胜村墓葬的发现,为理清三星堆文化的发展脉络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对出土陶器的类型学分析,结合碳十四测年数据,考古学家将三星堆遗址的文化遗存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早期遗存(三星堆一期文化)和晚期遗存(三星堆二至四期文化)。
三星堆早期遗存的相对年代大约在中原地区的龙山时代,距今约4800年至4000年。这一时期的陶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褐陶为主,灰陶中又以泥质青灰陶和灰白陶最多,褐陶中则有表面磨光的黑皮陶和内黑外褐的黑衣陶。典型器形包括锯齿形口沿罐、花边形口沿罐、喇叭口大翻领罐、敞口镂孔圈足豆等,其中不少礼仪用器制作精美,表面经过磨光处理。
石器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生产工具,以斧、锛、凿为主,器形较小但加工精致。这一发现表明,三星堆早期先民已脱离粗放的农业阶段,进入较高级的农业经济时期。农业的发展不仅为生产工具的精细加工提供了动力,也为后来精美玉石礼仪用器的制作奠定了基础。
在房屋建筑方面,早期遗存表现为"挖沟槽筑木骨泥墙"的形制,两壁涂抹的草拌泥经火烧烤后更加坚固。宗教意识在这一时期已初露端倪,房屋基址中出现的奠基坑,以及仁胜村墓葬中特殊的掩埋方式,都暗示着当时存在较为原始的祭祀仪式和宗教观念。
值得注意的是,与三星堆早期遗存同时期的成都平原,还分布着新津龙马宝墩遗址、都江堰市芒城遗址、温江县鱼凫城遗址等一批古城遗址。这些遗址均发现了夯土城墙,面积在20-30万平方米左右,已被统一命名为"宝墩文化"。宝墩文化的发现表明,在三星堆一期,蜀人正由原始公社向文明社会过渡,大小城邦组织的出现,为后来高度发达的古蜀文明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