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更新时间:2025-09-30 00:28:49

1.

1984年,陈晓霖出生在离县城七十多公里的新仓镇陈屋村。村子嵌在连绵的丘陵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仿佛被时光遗忘的角落。

陈晓霖的童年,是伴随着泥土芬芳和袅袅炊烟度过的。他在村小读书,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脑子活,肯用功,奖状贴满了家里那面斑驳的土墙。每次考试,他几乎都能稳坐前三名的位置,这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感到无比骄傲,觉得儿子将来一定是个有出息的人。

1996年夏天,陈晓霖不负众望,考上了新仓镇初级中学。父亲用一辆破旧的二八大杠自行车,载着他和一大卷铺盖,颠簸了两个多小时才到镇上。那是陈晓霖第一次离开陈屋村,镇上的一切都让他感到新奇又局促。

然而,这份新奇很快就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开学第一次摸底考试,他的成绩在班里只能排到中上游。父母很不理解,电话里反复问:“是不是贪玩了?是不是没用心?”

陈晓霖握着话筒,嘴唇翕动,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他怎么解释?他怎么告诉父母,村小的第一名,在这里根本竞争不过镇上小学的普通学生?

最大的差距是英语。当老师在黑板上写下“ABC”时,班里大部分同学都能跟着朗读,而陈晓霖却和其他几个村里来的孩子一样,满脸茫然。他甚至不知道这些弯弯扭扭的符号是什么。他第一次感到一种源于出身的自卑,像一根细小的刺,扎进了心里。

为了追上差距,他比任何时候都用功。别人睡觉了,他躲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照着课本背单词;周末别人去街上玩,他窝在宿舍里埋头做题。初中三年,他就像一头倔强的牛,沉默地耕耘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

日子虽然清苦,但并非没有光亮。那束光,叫李妮箐。

李妮箐是班长,成绩好,人也长得干净漂亮。她总是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校服,扎着利落的马尾,笑起来眼睛像月牙儿,声音清脆得像山泉。她是镇上中心小学的尖子生,是陈晓霖仰望的存在。

他不敢和她多说话,只是默默地关注她。他会因为她一句无意的“这道题你解得真巧”而心跳加速一整天;他会把她用过的草稿纸悄悄捡起来,像宝贝一样夹在书里。那段晦暗的青春里,李妮箐就像夜空中的月亮,清冷,遥远,却照亮了他整个世界。他把这份少年心事藏得很好,谁也不知道。

2.

1999年,中考的硝烟弥漫了整个夏天。这一年,政策改革,中专不再包分配,成了鸡肋;而重点高中的门槛,却被挤得越来越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陈晓霖成了被挤下桥的那一个。

拿到成绩单那天,他离录取线差了十几分。父亲蹲在院子里,一口接一口地抽着旱烟,烟雾缭绕中,那张饱经风霜的脸显得愈发苍老。母亲则在一旁偷偷抹眼泪。陈晓霖站在他们身后,感觉天都塌了。他没哭,只是觉得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疼得无法呼吸。

复读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家里显然负担不起。村里和他同龄的几个孩子,没考上的,都收拾了行李,跟着亲戚南下打工去了。

“要不,你也去广东找你舅舅吧。”沉默了许久的父亲,终于掐灭了烟头,沙哑着嗓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