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浪漫,那我就是浪漫的收藏家。”
说这话时,林序正指着我家墙上那幅最不起眼的速写。
那只是我十八岁在早餐摊的随手涂鸦,纸张泛黄,线条稚嫩。
他身为身价最高的当代艺术鉴赏家,却在我这破画廊前驻足了三小时。
所有人都说他疯了,才会天价收藏我这种无名小卒的全部作品。
直到拍卖会上,他压轴展示了一幅从未面世的油画——
画里是同一个早餐摊,同一个角度,只是摊前多了一个少年吃包子的背影。
主持人问:“这也是沈栀小姐的作品吗?”
林序轻笑:“不,这是我十八岁时画的。那时候,我每天坐在她对面。”
“而她,从来不知道。”
---
1 秋日收藏家
“如果你是浪漫,那我就是浪漫的收藏家。”
男人的声音低沉,像秋日傍晚拂过麦田的风,不激烈,却带着某种沉甸甸的重量。他说的随意,目光甚至没有落在身旁的沈栀身上,而是精准地投向画廊白墙上那幅最不起眼、几乎要被角落阴影吞没的速写。
沈栀顺着他的视线看过去,心头猛地一跳。
那是她十八岁某个清晨,在巷口即将收摊的早点铺子前,用五分钟草草画下的。
纸张是粗糙的速写纸,边缘已经泛黄卷曲,炭笔线条因为匆忙而显得凌乱稚嫩,捕捉的不过是蒸笼掀开时一团模糊的白气,和老板娘一个弯腰捞馄饨的背影。
她自己都快忘了这幅画的存在,不知道它怎么混进了这批准备展出的作品里,更想不通,它凭什么能吸引林序的目光。
林序。这个名字在今天的艺术圈,是点石成金的符号。
他是最顶尖的鉴赏家,经他品评推介的艺术家,几乎都一夜成名,作品身价倍增。他本人的收藏更是以眼光毒辣、品位刁钻著称。
此刻,这位传说中的人物,就在她这间逼仄、寒酸、只有三十平米不到的“栀序”画廊里,站了整整三个小时。
从午后阳光斜射,到暮色四合,窗外的梧桐树影拉长又模糊。
他就这样一幅一幅地看过去,看得极慢,极仔细,在每一幅画前停留的时间,长得让沈栀都觉得窒息。
她局促地站在画廊中央,手心沁出薄汗,连呼吸都放轻了,生怕打扰了这位大鉴赏家的“审阅”。偶尔有零星的客人推门进来,也被这凝重的气氛吓退。
所有人都觉得他疯了。包括沈栀自己。
2 天价收购
三天前,林序的工作室突然联系她,提出要打包收购她目前所有的作品——不是一幅两幅,是全部。
画廊里挂着的,仓库里堆着的,甚至她画废了的草稿,一张不剩。开出的价格,是一个让她头晕目眩、怀疑对方多打了几个零的天文数字。
消息不知怎么走漏出去,艺术圈瞬间炸了锅。
沈栀,谁?一个二十六岁,籍籍无名,靠在网络平台接点插画单子糊口,心血来潮开了间小画廊却门可罗雀的……画手?
她的作品,风格青涩,题材琐碎,撑死了算是有点灵气,何德何能入林序的法眼?质疑、嘲讽、好奇、打探,各种声音像潮水般涌来,几乎要把她和这间小画廊淹没。
而此刻,说出这句近乎呓语的“收藏家”宣言后,林序终于缓缓转过头,看向沈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