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苏老师那条充满关切与忧虑的微信消息,像一道精准的指令,彻底点燃了林晚反击的引擎。她不再犹豫,不再等待。在张律师的高效运作下,抚养权变更诉讼程序以最快的速度启动。

法院受理案件后,按照程序,首先委派了专业的家事调查员(社工)和儿童心理评估专家介入。他们的任务,是独立、客观地调查家庭环境、父母抚养能力,并了解年满八周岁以上子女的真实意愿。

林晚知道,这是决定性的环节。她必须展现出自己作为母亲无可替代的优势,同时,也必须让阳阳和小雨有机会说出他们内心真实的声音,尤其是在法律认可的框架下。

第一步:家访——无微不至的证明

家事调查员王女士是一位四十多岁、气质温和但目光锐利的女性。她按照预约时间来到林晚的家。

门打开的瞬间,王女士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讶。眼前的客厅窗明几净,物品摆放有序,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植物清香。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个精心布置的阳台花园——蓝紫色的绣球花、翠绿的绿萝、散发着幽香的薰衣草,还有憨态可掬的多肉,在阳光下生机勃勃。王女士知道,这就是小雨语音消息里提到的、让她想念的“有花的阳台”。

“王老师,请进。”林晚的声音平静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但眼神清澈而坚定。她穿着简单的家居服,头发挽起,显得干练而温和。

王女士在客厅坐下,目光扫过茶几上摆放整齐的文件袋——那是林晚提前准备好的部分材料复印件(如小雨的完整医疗记录、医生强调稳定环境的医嘱、阳阳过去一年的成绩单和老师评语、她记录的阳阳“游戏风波”处理过程、苏老师开学日的微信记录摘要等),分门别类,清晰明了。

“林女士,您很用心。”王女士看着那些材料,由衷地说了一句。

林晚微微苦笑:“都是为了孩子。”

接下来,王女士开始了细致的询问。林晚的回答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关于小雨的抑郁症: 她详细讲述了小雨的发病时间、就诊过程、用药情况(展示了分门别类、标注清晰日期和剂量的药盒),强调了医生关于“规律服药、定期复查、稳定支持性环境至关重要”的医嘱。她展示了小雨过去在她照料下相对稳定的情绪记录(手机备忘录),以及自己为小雨安排但后来中断的心理疏导预约记录。她特别提到了小雨在古镇回来后状态急剧恶化、药物漏服严重的情况,语气充满了心痛和担忧。

关于阳阳的学业和青春期: 她详细讲述了阳阳初一下学期的“游戏风波”,自己是如何发现、如何与老师沟通、如何与阳阳谈心、如何制定规则并监督执行,最终帮助阳阳认识到错误、回归正轨的过程。她展示了阳阳当时的成绩波动曲线和后来的回升记录,以及苏老师当时的反馈。她谈到了自己对青春期孩子的理解——需要尊重、沟通和明确的边界,而非粗暴压制。她展示了为阳阳精心准备的初二学习资料、错题本和新书包照片,并提到开学日冲突后她与苏老师的沟通和后续对阳阳的担忧。

关于日常生活: 她带王女士参观了孩子们的房间。小雨的房间布置得温馨宁静,淡蓝色的墙壁,书架上摆放着她喜欢的书籍和几个毛绒玩具,床头柜上放着一个她以前常用的、造型可爱的夜灯和小药盒。阳阳的房间则更显活力,书桌整齐,墙上贴着球星海报,书架上有他喜欢的科幻小说和拼好的乐高模型。林晚指着衣柜里叠放整齐、按季节分类的衣物,冰箱上贴着每周的食谱安排(标注了孩子们的口味偏好和营养搭配),以及药箱里常备的儿童药品和体温计等,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她对孩子们生活起居的细致入微。

关于与孩子的沟通: 她展示了手机里保存的小雨那条表达思念和不适的语音消息(已做隐私处理),以及自己回复的、充满安抚和承诺的信息。她提到自己一直努力通过短信、电话(如果可能)与孩子们保持联系,鼓励他们表达感受。她特别强调了尊重孩子隐私和意愿的重要性。

王女士一边听,一边记录,偶尔提问。她的目光扫过那个生机勃勃的阳台花园,看着林晚眼中提到孩子时无法掩饰的心疼和坚定,感受着这个家里虽然只有一人却处处为孩子着想的氛围。她心中已然有了初步的判断。

第二步:儿童心理评估——倾听孩子的声音

儿童心理评估专家陈医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儿童心理学家,她的评估在独立的儿童友好咨询室进行,父母均不在场,确保孩子能自由表达。

阳阳(14岁):

阳阳坐在陈医生对面,显得有些拘谨,但眼神不再像开学那天那样空洞。陈医生没有直接问“你想跟谁”,而是通过绘画、沙盘游戏和轻松的聊天,引导他表达对“家”的感受、对父母相处模式的看法、对过去和现在生活环境的感受。

在沙盘游戏中,阳阳最初摆放了一些代表压抑的黑色石头和代表束缚的栅栏。但当陈医生引导他回忆“开心的时候”,他犹豫了一下,慢慢放上了代表阳台花园的绿色植物模型、代表妈妈做饭香气的“食物”模型、代表妈妈辅导作业时耐心的“书本”模型。他低声说:“以前……妈妈在家的时候,写完作业可以去阳台看花……妈妈做的饭很好吃……我那次玩游戏被抓,妈妈没骂我,跟我讲了好久道理……” 提到现在,他摆弄着代表汽车的模型,声音低了下去:“爸爸……很忙……薇薇阿姨……说话声音很大……我不喜欢……奶奶很累……书包破了……爸爸还凶我……” 当陈医生问及“希望”,他最终在沙盘的一角,小心翼翼地放上了代表妈妈的小人模型,旁边是代表他和姐姐的小模型,周围摆满了绿色的植物和温暖的“小太阳”。

在后续的聊天中,当被问及“如果可以选择,你希望和谁一起生活”时,阳阳沉默了很久,最终抬起头,看着陈医生,声音不大但很清晰:“我想跟妈妈。妈妈懂我。妈妈不会嫌我烦。妈妈会给我做好吃的,会管我学习……也会跟我讲道理。” 他顿了顿,补充道,“我想姐姐也回来。姐姐在那里……不开心。”

小雨(12岁):

小雨的状态明显更差。她脸色苍白,眼神躲闪,说话声音很轻。陈医生采用了更温和的绘画和表达性艺术治疗方式。

小雨画了一幅画:画面大部分是灰黑色的、扭曲的线条,代表她内心的压抑和混乱。但在画面的一个角落,她用蓝色画了一个小小的阳台,上面有几朵歪歪扭扭的紫色小花(绣球花)。旁边,她用黄色画了一个小小的、散发着光芒的太阳。她指着那个小阳台,声音细若蚊蝇:“这里……有花……有阳光……妈妈在……” 而在画面的另一侧,她用深灰色画了一个方盒子一样的房子,里面有两个黑色的小人,一个离得很远。她没有解释,但抗拒的情绪显而易见。

在陈医生耐心的引导下,小雨断断续续地表达:

“妈妈……会记得给我吃药……会问我难不难受……”

“阳台……有花……香香的……心里会安静一点……”

“爸爸……不在家……薇薇阿姨……不喜欢我吃药……说我有病……”

“奶奶……很累……管不了……”

“我……我想回家……想妈妈……想我的小床……那里……好黑……好安静……静得害怕……”

当被问及“你希望以后和谁一起生活”时,小雨的眼泪无声地流了下来。她没有说话,只是伸出手指,颤抖地、却无比坚定地指向了画面上那个有着小阳台和太阳的角落。然后,她把自己蜷缩起来,像一只受伤的小兽。

第三步:评估结果——无声的证词

家事调查员王女士和心理评估专家陈医生分别出具了详细的评估报告。这两份报告,成为了法庭上最具分量的无声证词。

王女士的报告指出:

林晚女士为孩子(尤其是患有抑郁症的小雨)提供了长期、稳定、细致入微的生活照料和情感支持,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学业发展(如成功处理阳阳的青春期问题)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和卓越的养育能力。 其家庭环境整洁、温馨,尤其是为孩子精心打造的阳台花园,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

陆枭先生存在长期缺席孩子日常生活、疏于履行监护职责的情况。 其未能为小雨提供必要的、规律的医疗管理环境(存在严重药物漏服),未能关注阳阳的学业准备和青春期心理需求(如开学冲突),未能为孩子提供稳定、和谐的家庭氛围。其目前的同居者白薇薇女士,表现出对孩子(尤其是小雨)病情的不理解和不恰当干预。

陆枭母亲年迈体弱,无力承担主要照料责任。 孩子目前的生活环境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尤其是对患有抑郁症的小雨存在显著风险。

陈医生的报告则从心理学角度证实:

阳阳(14岁)明确表达了希望与母亲林晚共同生活的强烈意愿。 他认可母亲的理解、沟通方式和对其学业的支持,对父亲目前的家庭环境感到不适和抗拒。

小雨(12岁)同样明确表达了希望与母亲共同生活的强烈意愿。 她极度依赖母亲提供的安全感和稳定医疗支持,对目前生活环境(尤其是白薇薇的态度)感到恐惧和压抑,其抑郁症症状在当前环境下明显恶化。

评估认为,林晚女士提供的稳定、充满关爱和理解的环境,更有利于两个孩子(尤其是患有抑郁症的小雨)的心理康复和健康成长。 而目前的居住环境,是导致小雨病情恶化、阳阳情绪抵触的重要因素。

当张律师在法庭上沉稳地宣读这两份报告的关键结论,并展示相关证据(如小雨药瓶照片、阳阳破书包照片、苏老师微信记录、孩子们表达意愿的评估摘要等)时,整个法庭一片寂静。

林晚坐在原告席上,双手交握,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她听着报告里对自己付出的客观描述,心中没有骄傲,只有酸楚。她更听着报告里孩子们那无声却震耳欲聋的心声——“我想跟妈妈”、“我想回家”、“那里好黑好安静”……每一个字都像重锤砸在她心上,让她心疼得无法呼吸,却也让她更加坚定了战斗到底的决心!她的孩子们,在用他们的方式,选择她!

而被告席上的陆枭,脸色则越来越难看。他听着报告里对自己失职的冰冷陈述,听着孩子们对他的抗拒和恐惧,尤其是小雨那句“薇薇阿姨……不喜欢我吃药……说我有病……”,让他如坐针毡。他下意识地看向旁听席上的白薇薇,后者脸色煞白,眼神躲闪。他从未想过,自己在孩子们心中,竟是这样的形象。那份评估报告,像一面残酷的镜子,照出了他作为父亲的彻底失败。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难堪和……无力。

法官神情严肃,仔细翻阅着报告和证据。孩子清晰、自愿、且符合其年龄认知水平的意愿表达,在抚养权判决中具有极高的权重。而林晚展现出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强大的养育能力,与陆枭被证实的失职和不利环境,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

法庭的钟声滴答作响,敲打在每个人的心上。林晚知道,这场为了孩子、尤其是为了小雨能获得真正疗愈环境的战争,胜利的天平,已经因为孩子们那发自内心的选择和她日复一日的付出,而开始向她倾斜。她微微挺直了脊背,眼中闪烁着为母则刚的、不容置疑的光芒。孩子们的心声,就是她最锋利的武器,最坚实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