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大祥祖上是教书先生,父亲乃是赤脚大夫。所以到大祥这一代哥几个还是很有书生气的,也有兄弟继承了祖辈父辈的衣钵,大祥虽说不会像父亲那样治病救人,也不会像祖父那样学堂教书,但大祥多少还是会些木匠的活的,他每天穿着马褂,说话滔滔不绝,就是农活差了那么一点点,大祥妻子乃是距离他家几十里另一个乡村名叫撇脸子的付家大小姐付巧云,瘦瘦小小的,更是个半点农活也拿不起来的人,但是付大小姐确是个巧人巧嘴,衣服啊,裤子啊在那个年代真正的顺手出活,说话也可为是口出莲花,就这样两人结合在一起,解放前的时代啊那老百姓的日子啊真的是捉襟见肘,何况是有点书生气的半拉子木匠的大祥与地主家的瘦弱小姐,生活更是可见一斑。

1947年,正好快到端午节,动荡的年代的穷苦人哪有心情过节啊,就这样大林子出生在端午节前夕,由于胎里营养不足,这孩子出生就瘦瘦的,小脸白白的,新手母亲付巧云看着刚出生的孩子却是连抱起来的勇气都没有。好歹的这个不知道第几胎的孩子总算安全的降生了,没有奶水,只能跟邻居家要点稀饭的米汤来给孩子充饥,家里见底的锅,以及穷苦人民热情高涨的土地改革,作为地主家出生的大小姐付巧云真的是大气也不敢出啊,每天在家里面对叽叽瘦瘦的长子,只能喂些田里的野菜以及东邻西社相互讨要的米汤饭食。

日子虽然清苦可是劳苦人民面对即将迎来的曙光,和几辈子都不曾属于自己的土地即将属于自己,对未来生活也是热情高涨,对解放新中国都信心满满,每个人都在贡献自己的力量,也在努力改善生活条件。可是大林子都快2岁了还是软软的,相比同龄的都会快小跑的孩子,他却连站都站不起来,母亲没办法 只能把他放到箩筐里,让邻里的同样瘦弱的大黄狗守在旁边,她好去地里找不高的野菜就着稀饭米汤来给家人充饥。就这样7岁的大林子几乎是6年的时间里多数都是在这个箩筐里面度过的,他呆呆看着四岁的二弟和同龄的光腚娃娃们连跑带颠的嚯嚯着泥土,打着响鼻。心里是真的着急啊,好歹还有始终守在身旁的大黄狗以及支撑着他那晃晃站起来的箩筐。

大林子快八岁了,虽说还是那样瘦弱,但终于脱离了那个本来属于装柴火的箩筐,好歹的能自己独立行走了,母亲对于这个身体不好的大儿子还是格外疼爱的,大林子也是随了母亲会说的巧嘴和灵巧的手。

转眼大林子又有了大妹,小弟,小妹。

十四岁的大林子好几天没吃饭了,家里一粒米也没有,滴米未进,饿得晕晕的,出来找寻点吃的,走到柴胡垛跟前饿的实在挺不住,迷迷糊糊晕倒在柴胡垛跟前。

哪个年代都是有穷有富的,也是命好,正好遇见前院李大婶子来抱柴火,看到晕倒的大林子,回家就把马上进锅的疙瘩汤埠了进锅,也没管家里的孩子,端出一小盆就来到大林子身边,用小勺一点点的喂饮大林子,大林子吃了点东西睁开了眼睛,一点点缓了过来,把一小盆疙瘩汤都送进肚子里后,渐渐的站了起来。大林子要给李大婶子跪下,这是好心的救命恩人哪。李大婶是个善良的人,“碰见了怎能不救,举手之劳。别放心上啊孩子。”自此,李大婶子家有什么事情大林子都首先冲在前面,李大婶也是有吃的只要大林子在就带他一份。就这样大林子在差点没有被饿死的时候,遇到了救他一命的人。

转瞬过了几年没有饱饭的日子,大林子也已经长成了一个瘦高帅帅的小伙,可是已经25岁了还没有媒人上门那,可把付巧云急的啊,搁那逢人便说他的大儿子多能干,多聪明。多厉害啊,那真是每天逢人便夸。

这日付巧云来到距家十多里的张广窝棚,也就是公爹的拜把子兄弟当地的区化长家里给区化长孙子们裁剪些衣服,和区化长儿媳聊起来自己的大儿子。

付巧云说“他婶子,你不知道我这大儿子,干活沙实,干净利落的。”

赵氏“老刘大嫂,这老大也不小了,成家了吧。”

“还没有那,这孩子就知道干活,每天跟着他爸这家打家具那家搭炕的,不招个消停。”

“也该成家了,别忙个不停,该娶媳妇也得张罗着。”

“可不是呗他婶子,看有合适的姑娘给我们介绍介绍。”

赵氏想了想“我当家的有个外甥姑娘也到年纪了,这外姑娘很能干,当家的姐姐姐夫就想找个相当的,当时给介绍乡里的干部都没同意,说看那干部文静的也不是干活料啊,晚些公爹回来我帮你问问。”

付巧云心里这个乐啊“好的拜托他婶子了,帮我问问我老叔,那我先回去了啊,这十多里地也得走一会呢。”

“好的大嫂子,那个手工多少啊,我给你拿着。”

“哎呀什么钱不钱的,你我还生分,咱自己家孩子”

赵氏拿出2块钱往付巧云兜里揣,“那可不行大嫂子,这大老远的,也不能让你白来回折腾啊。”

付巧云把兜里的钱掏出扔到炕上,转身嘴角露着笑,快步朝栏栅外走去,走出院外长舒了一口气,趁着天还尚早,抓紧回家,好拾掇拾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