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但对我而言,那剩余的 0.8% 的微妙差异,像雪白宣纸上一粒微不足道的墨点,或精密仪器齿轮间一颗微小的尘埃,不断地、执拗地提醒着我另一种虽概率极低却绝不能被完全排除的可能。

这些从柳雅指甲缝里抠出的、代表挣扎与反抗的皮肤组织,有没有可能,是来自一个与林薇有着极近亲缘关系的人?

比如,她那同父同母、年仅十七岁的弟弟——林皓。

亲姐弟之间的 DNA 相似度极高,在样本质量不佳或检测出现微小波动时,理论上是存在误判风险的。

烦躁驱使我点起又一支烟,深吸一口,让尼古丁暂时麻痹紧绷的神经。

我移动鼠标,点开了凶器——那把从现场提取的、常见的家用切肉刀的高清照片及其握痕的 3D 激光扫描模型。

报告的结论是「刀柄上提取到的残缺汗液指纹及握持痕迹,与嫌疑人林薇的手部特征相符」。

我调出林薇被捕后按照规定拍摄的手部尺寸拓印图和数据,在电脑屏幕上将两者进行叠加比对。

从宏观尺度看,大小、轮廓,确实大致吻合,足以支撑结论。

(4)

但当我将 3D 模型无限放大,聚焦于模拟握刀时,手指与刀柄接触区域的微观压力分布云图时,一种难以言喻的违和感浮现了。

模型根据残留油脂和摩擦痕迹反推出的压力点显示,凶手在握持这把刀实施捅刺时,小指和无名指所施加的压力异常坚决、稳定,甚至在某些角度下,其压强峰值超过了主要负责发力和控制的食指和拇指。

更细致的数据分析表明,凶手指根部位之间的平均间距,比林薇的手型实测数据,要窄了大约 1.5 毫米。

1.5 毫米,微不足道,在宏观比对中完全可以被归入误差范围而忽略不计。

但在微观的力学分析和行为习惯解读层面,这微小的差异,却可能暗示着一种不同的发力习惯、手部肌肉结构,甚至可能指向一个手掌骨骼尚未完全定型、或者天生手型就较为纤细小巧的男性青少年……

我的脑海中,不由自主地、反复地浮现出案件资料里林皓那张清秀得甚至有些柔和的脸庞,以及他学生证照片上,那双看起来格外修长、骨节并不粗大的手。

还有柳雅胸口那处唯一的、精准而致命的刀伤。

我调出尸检时记录的创口剖面数据和三维重建模型,根据创道的深度、角度、以及穿过肋骨的微小划痕,进行生物力学反推。

这一刀,干净利落,直抵心脏,需要极大的瞬间爆发力、稳定的控制力和一种近乎决绝的意志。

林薇的身高臂长足够完成这个动作,但她的体型偏于瘦削,案发前一段时间,因为家族企业事务和父亲林国栋久病缠身,她已是心力交瘁、面色苍白。

这样一个身心俱疲的年轻女性,在情绪剧烈波动下,真的能如此精准、如此有力地刺出这致命一击吗?

从纯理论上看,存在可能性,但若结合那异常握痕所暗示的手部特征……这个概率,在我心中正大打折扣。

是我多想了吗?

是长年累月浸泡在各类阴暗、扭曲的刑事案件中,导致的职业性多疑?

是过于追求完美的偏执在作祟?

科学要求严谨,但也要求我们尊重既有的、强大的证据链,不能仅凭虚无缥缈的直觉和微不足道的「疑点」就去推翻一个看似完整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