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这一夜,林晚睡得极不踏实。混乱的梦境里,母亲的身影和那具腐烂的女尸不断交叠,额角那道月牙形的疤痕,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发出幽幽的光。

第二天一早,她提前到了单位。解剖室夜班同事刚完成交接,看到她有些意外。“林法医,这么早?”

“昨天那具河道女尸,”林晚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有些细节需要再确认一下。”

她直接去了冷藏库,找到对应的尸柜。拉开,寒气扑面而来。编号37。尸体被白色的裹尸布覆盖着。她深吸一口气,掀开了布角,重点查看额部。

腐败确实干扰了判断,但那疤痕的基本轮廓……她拿出手机,调出昨晚翻拍的老照片,放大母亲额角的细节。对比之下,一种冰冷的恐惧沿着脊椎缓缓爬升。

形状、大小、位置……吻合度太高了。

这不科学。这违背了所有常理。她强迫自己冷静,开始重新、极其细致地检查整具尸体。每一寸皮肤,每一个可能的特征点。指甲缝里残留的泥沙被小心收集。在翻动尸体左侧、检查后背时,她注意到尸斑分布有些微异常。通常溺毙尸体,尸斑多出现在身体前半部分,但这具尸体背部的尸斑似乎……过于明显了些?

而且,在左侧肩胛骨下方,一处相对保存完好的皮肤上,她摸到了一小块轻微的、几乎难以察觉的凸起。不是痣,也不是普通的瘢痕组织。她用镊子轻轻拨开黏连的腐败表皮,下面似乎……有东西。

那是一个极小的、边缘整齐的切口,像是很久以前的手术痕迹,但又不是常见的类型。里面埋着什么东西?异物?植入体?这个发现让她暂时压下了对疤痕的惊骇,职业本能占据了上风。这或许才是关键。

她需要更先进的设备来探查。比如,X光。

跟主任打了声招呼,说要进一步明确死因和个体特征,林晚推着尸体去了放射科。等待片子出来的几分钟,格外漫长。她靠在墙上,感觉手心有些汗湿。

X光片挂在阅片灯上。骨骼轮廓显现。胸腔,腹腔……然后,她的目光定格在左侧肩胛骨区域。那片软组织阴影里,清晰地嵌入着一个细小的、金属质地的物体。形状非常规则,是一个……

微型芯片?

她的心跳骤然加速。一具来自河道、高度腐败的无名女尸体内,埋藏着微型芯片?这远远超出了一般意外或自杀案件的范畴。她立刻意识到,这件事必须上报,而且,需要技术部门支持,取出并解析这个芯片。

也就在这时,一个更惊人的念头击中了她:如果这真是母亲,她体内怎么会有这种东西?母亲失踪前,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

芯片的发现,像一块投入死水的巨石,让案件的性质彻底改变。刑侦支队迅速介入,尸体被严格保护起来。技术科的人小心翼翼取出了那个比米粒还小的芯片,开始尝试破解。整个法医中心的气氛都变得凝重。

林晚作为首检法医和可能的利害关系人(尽管她尚未公开疤痕的发现),被要求配合调查,但也被告知暂时回避核心解剖环节。她坐在办公室里,面前摊着文件,却一个字也看不进去。脑子里全是那道疤痕和那个芯片。

煎熬中,她想起了另一个可能留存母亲影像的地方——单位门口的监控。虽然母亲是十年失踪,但或许……或许能通过监控查到这具尸体是被谁、在什么时间送来的?这或许能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