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吃完最后一口,他抬起通红的眼睛,看着我,声音哽咽:“师傅……我……我吃到了我外婆做的味道。她……她去世二十年了。”

那天晚上,一碗最简单的蛋炒饭,让三个素不相识的食客,在这家即将倒闭的深夜食堂里,泣不成声。

而我,看着他们,也看着自己手中这碗平凡却充满力量的炒饭,心中那个崩塌的世界,似乎开始有了重建的基石。

3.无名食神

我留在了这家深夜食堂。

我没跟李奶奶要一分钱工资,只提出了一个请求:食堂由我来经营,盈利都归她,我只要一个能让我安心做饭的地方,和一张能睡觉的行军床。

李奶奶起初坚决不同意,觉得太委屈我。但在尝过我做的第二碗蛋炒饭后,她沉默了。她用那双看过半个世纪人情冷暖的眼睛深深地看了我许久,最后,将后厨那把最趁手的锅铲,郑重地交到了我的手里。

食堂没有改名,没有重新装修,甚至连菜单都没有换。唯一的不同,是灶台后的人,从李奶奶,变成了我。

我从不主动推荐菜品,只是安静地等待着食客的到来。他们大多是深夜下班的普通人,带着一身的疲惫和说不清的故事。

我会问他们:“今天,想吃点什么‘味道’?”

起初,客人们都不理解这是什么意思。

直到一个刚和女朋友吵完架的年轻小伙,赌气说想吃“初恋的味道”。我沉默片刻,给他做了一盘酸甜中带着一丝微涩的糖醋里脊。

小伙子吃完,红着眼眶,默默地付了钱,出门后给他女朋友打了电话。

一个五十多岁的阿姨,说想念自己母亲做的“疙瘩汤”。我让她仔细描述那碗汤的每一个细节,从面疙瘩的大小,到西红柿的酸甜度,再到最后撒的葱花还是香菜。

半小时后,当那碗和她记忆中别无二致的疙瘩汤被端上来时,阿姨当场泪流满面。

我开始复刻一道又一道菜肴,它们或许并不名贵,甚至有些粗糙,但每一道菜背后,都承载着一个人的专属记忆。我成了记忆的修复师,用锅铲和灶火,为那些被都市快节奏生活磨损的灵魂,缝补上最温暖的味觉片段。

小食堂渐渐火了。没有宣传,没有营销,全靠食客们口耳相传。

“城南后巷里有个神仙食堂,老板能做出你心里想的那个味儿!”

“我靠,绝了!我就是随便说了句想吃我爸拿手的啤酒鸭,老板做出来的味道简直一模一样!我爸都失传了的手艺!”

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小小的食堂门口,每晚都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他们不远千里,不为山珍海味,只为在这里,吃一口名为“记忆”的饭。

我从不出面跟食客交流,永远只待在后厨,李奶奶负责在前面招呼客人。久而久之,江湖上开始流传一个传说——“无名食神”。

与此同时,许静的生活,却陷入了一种奇怪的困境。

离开了我的她,跟着方浩,名正言顺地出入各种顶级餐厅,品尝着世界上最昂贵的食材。从法式大餐到怀石料理,从分子美食到宫廷御膳,她的朋友圈里,充满了精致的菜品照片和外人看来无比艳羡的生活。

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她的味觉,好像死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