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机发生在一个周六的下午。我正在加工一个以“江南水乡”为主题的多层纸雕,试图表现雨后屋檐下水滴涟漪的效果,但始终不得要领。心烦意乱下,我拍了个局部细节图发到论坛,配文:“光影的层次感太难把握了,求指点。”
没想到,半个小时后,一个ID叫“光影收藏者”的用户给我发了一长串私信。
“作者你好,关注你一段时间了。你的刀法很稳,有老派功底,但对现代光影材料的运用似乎有些陌生。建议你可以试试不同克数的硫酸纸搭配半透明的拷贝纸来表现水波的透光性,底层或许可以加一层极薄的亚克力板,用侧射LED灯带打光,效果可能会更立体。”
这段话里提到的材料和方法,有些我闻所未闻。这个“光影收藏者”不仅眼光毒辣,指出的问题一针见血,给出的解决方案也极具可操作性。
我按照他的建议进行了修改,效果出乎意料地好。那幅“雨巷”完成后,我再次拍照上传,特意感谢了“光影收藏者”的指点。很快,他又发来私信,这次是更具体的调整意见,甚至提到了几位国外当代纸雕艺术家的名字,让我去参考他们的用光技巧。
我搜了那些名字,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原来纸雕艺术早已不是记忆中小镇年画的那种模样,它已经融合了现代设计理念和科技手段,呈现出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
就这样,我和“光影收藏者”开始了断断续续的线上交流。他(从语气和专业知识储备上,我判断是位年长的男性)话不多,但每次指点总能切中要害,让我有茅塞顿开之感。在他的引导下,我的技艺和对纸雕的理解飞速提升。
三个月后,我完成了一件自己颇为满意的作品——《时空对话》。灵感来源于爷爷的老工作室,我将老式的窗棂、案台、悬挂的工具与现代的电脑、数位板并置,运用复杂的多层切割和不同角度的灯光设计,营造出一种传统与现代碰撞交融的奇妙氛围。我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这是我对爷爷、对这门手艺、也是对自己这段人生经历的一次总结。
“光影收藏者”看到照片后,罕见地连发了三个“好”字。接着,他提出了一个让我心跳加速的请求:“这件作品,愿意出售吗?价格我们可以商量。”
我愣住了。我的纸雕,有人愿意买?
“您……您觉得值多少?”我颤抖着打下这行字,心想能卖个千八百块就谢天谢地了,起码能抵半个月房贷。
“十五万,你觉得如何?”对方很快回复。
我盯着屏幕,半天没反应过来。反复确认自己没有多数一个零。十五万?这比我年薪的三分之一还多!就为了一件纸雕作品?
“您不是在开玩笑吧?”我难以置信。
“光影收藏者”直接发来了一份电子合同,条款清晰,价格栏明确写着150,000.00元。“如果你同意,我可以先付三分之一定金。”
我的手心全是汗。冷静下来后,我告诉他,这件作品对我有特殊意义,我需要考虑一下,并且想和他通个电话确认一些细节。
对方沉默了片刻,回复道:“理解。这样吧,我下周正好到你所在的城市出差,方便当面聊聊吗?我想亲眼看看那件《时空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