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我顿了顿,补充了一个致命的细节。

“我记得很清楚,那个人的样貌特征很突出,头发有点少,戴一副金丝眼镜。我当时还觉得很巧合,一个我们公司的,一个蓝海科技的,怎么会坐在一起……但我没敢多想。”

调查小组的人立刻交换了一个眼神。

蓝海科技的技术总监,就是一个微胖、秃顶、戴金丝眼镜的中年男人。

“具体是哪一天?”

“应该是上个月的七号,周五。”我给出了一个精确的时间。

调查小组立刻派人去调取那家咖啡馆的监控录像。

我坐在椅子上,放在膝盖上的手,已经攥出了满手的汗。

我的心在狂跳。

因为那一场所谓的“会面”,是我一手编造出来的。

是我利用信息差,伪造的一段“记忆”。

我在赌。

我赌一个月前的监控录像,早就因为设备维护或者存储空间问题,被覆盖掉了。

我赌在没有任何直接证据的情况下,我这个“受害者”提供的“目击证词”,会成为最具杀伤力的武器。

这一次,我赌上了我的全部。

05

我的赌注,赢了。

咖啡馆那边的消息很快反馈回来。

正如我所料,因为上个月底的一次设备故障,那个时间段前后几天的监控录像,全部损坏,数据无法恢复。

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

但在调查小组和王海东心里,无法证伪,本身就是一种证实。

我的“目击证词”,成了悬在张建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深入人心。

它为整起泄密事件,提供了一个看似最合理的逻辑起点。

张建明当然疯狂辩解。

他说他那天下午是在见另一个项目的客户,根本没去过那家咖啡馆。

可是,他拿不出任何强有力的证据。

没有会议纪要,没有邮件往来,只有他自己苍白无力的说辞。

就在张建明焦头烂额的时候,我又送了他一份大礼。

公司要求所有技术部员工整理与S项目相关的资料,统一封存。

我在整理张建明之前用过的旧办公物品时,“不经意”地从一堆废弃的数据线里,翻出了一个他很久没用过的旧移动硬盘。

我将硬盘上交给了调查小组。

我告诉他们,这是张主管的个人物品,按照规定我无权访问,但我认为里面的内容可能与调查有关。

信息安全部的人很快就破解了硬盘的访问限制。

他们在里面发现了一个加密的压缩文件。

解压之后,所有人都惊呆了。

文件里面,是“S项目”部分早期核心资料的备份。

而那个文件的创建日期,经过技术鉴定,恰好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