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件发生在二十年前的诡异事件。
刚进入21世纪,彩屏按键手机刚开始普及,诺基亚和摩托罗拉还是行业的龙头。
大三这年,我得到机会到日本大学当交换生。这所大学不在东京首都圈的繁华地区,只相当于当时国内的三线城市。
实际上,除了东京大阪这样的大都市圈,日本很多小城市看起来都像国内的县城。
因为奖学金申请失败,我陷入了经济危机。
同校有中国留学生前辈在做送报纸的打工,挣得虽然不少,但对于我这种早期困难户,要凌晨三点起床,骑自行车挨家挨户送报纸,我实在办不到。
况且我还不会骑自行车。
生长在一个普通工薪家庭,我没受过太多物质上的苦,吃饱穿暖是没问题的,更多的就没有了。
这次为了让我参加交换留学一年的项目,见见世面,也给将来找工作的履历加分,父母向亲戚借了一圈钱,给我凑学费和前几个月的生活费。
刚到日本的时候,在超市买鸡蛋都要换算成人民币,鸡蛋和牛奶已经是相对便宜的食品了,和国内差别不大。
水果是不敢买的,我又厨艺感人,肉菜不是炒得不太糊,就是夹生没法吃。蔬菜只有卷心菜最便宜,切成丝做沙拉,每天吃到吐。
所以当收到日本大学的通知,奖学金没批下来的时候,我天都塌了。
算了算账户里可怜的余额,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打工。
当时日本的便利店还不像如今充斥着越南人、菲律宾人的店员,中国留学生在便利店干理货、收银的很普遍,是我的首要目标。
我因为没有手机,(当时日本人普遍都用翻盖机),应聘店员失败。
现在仍然记得那个面试我的店长的嘴脸。
店长拿着我递过去简历随便扫了一眼,问了几个诸如什么时间段可以排班,有没有经验之类的问题,在得知我没有手机之后,店长难掩轻蔑的眼神瞥了我一眼,语气上典型日本式礼貌的轻声细语。
“这样的话,如果店里有急事需要调班会很难联系你,对我们店来说可能造成麻烦,所以……”
熟知日本人说话调性的我立刻知道没戏了。
找打工接连受挫,我上课的时候都无法集中精神。
直到某天隔壁专业的一个中国留学生学长找到我,神神秘秘地跟我说,“听说你在找打工?”
我赶紧点头,满怀期待回答他:“是的是的,很急,要揭不开锅了,学长你要介绍打工给我吗?”
留学生找打工不外乎两种方法,一种是看商店门口的招工启示或者专门刊登招工信息的杂志。另一种,就是熟人介绍。
刚来日本,和同校的中国人同学还不太熟悉就有学长愿意介绍打工给我,心里充满感激。
“是有一个打工介绍给你,就是……”学长卖起了关子。
我以为学长想收介绍费,忙主动表示事成之后必有重谢。
谁知学长连忙否认,“不是要介绍费,是这个工作有点特殊……”
听学长这么说,我马上想到的是上周传遍全校的新闻,有三个越南女生因为在风俗店从事不可言说的打工,被学校开除,还通报批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