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线索,似乎都断了。

我一个人回到了空无一人的观众席,坐在了A排9座,柯振声尸体旁边空着的那个位置。

我学着他的样子,身体后仰,看着舞台。

凶手是怎么做到的?

在座无虚席的剧院里,枪声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说明是消音器,开枪的火光,在黑暗中应该很明显,但也没人报告,唯一的解释是,凶手利用了舞台上某个声光效果最强烈的瞬间动了手。

我让小李去调取了今晚演出的录像,重点标记了所有爆炸、闪光、或者巨大声响的片段。

同时,我开始思考另一个问题。

凶手为什么要选择在这里动手?在剧院里杀人,风险极高,他完全可以在演出结束后,在停车场,或者柯振声回家的路上动手,那里更隐蔽,更容易脱身。

选择在首演夜、在观众席上动手,这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仪式感。

这像是一种宣告,一种示威。

凶手不只是想让柯振声死,他想让柯振声死在他最引以为傲的战场上。

我闭上眼睛,试图重建案发时的场景。

凶手坐在柯振声旁边,或者身后,舞台上,剧情发展到高潮,灯光爆闪,音响里传出巨响,就在那一瞬间,凶手拔出枪,对准柯振生的心脏,扣动扳机。

完成这一切后,他把枪收好,像个没事人一样,继续看戏,直到大幕落下,灯光亮起,旁边的人才发现柯振声已经死了。

这个人,心理素质极好,而且,他必须对演出的流程了如指掌,才能精准地抓住那个动手的时机。

导演魏松?他最清楚。

演员们?他们也清楚。

制作人卓远?他同样清楚。

范围没有缩小,反而更清晰了,凶手,就是这群“戏剧人”中的一个。

我睁开眼,看向A排8座那摊已经变成黑色的血迹。

柯振声,你到底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才让你必须死在这里?

这时,我的手机响了,是小李。

“邢哥,有发现。我们去了柯振声的公寓。”

“说重点。”

“在他的电脑里,找到了一份文档。文件名是《浮华梦》首演评论。”

我愣住了。

“关键是,”小李的声音带着一丝激动,“那份文档的最后修改时间,是今天下午六点。在演出开始前一个半小时。”

柯振声在看戏之前,就已经写好了这出戏的评论。

第五章

柯振声的公寓在市中心一栋老式住宅楼里,没有电梯,我们爬了六层楼。

公寓的门锁很复杂,是那种老式的机械锁,开锁的同事费了点劲。

门一打开,一股书和墨水的味道扑面而来。

房间不大,但收拾得井井有条,书架上,所有的书都按照作者姓氏的字母顺序排列,地板一尘不染,厨房里,所有的餐具都摆放得整整齐齐。

这是一个有严重强迫症的人的家。

这与他那支刻薄、混乱、充满攻击性的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小李已经把他的笔记本电脑打开,放在书桌上,屏幕上显示着那篇评论文档。

我坐下来,开始阅读。

标题:《浮华梦:一场堆砌在腐烂地基上的拙劣表演》。

开篇第一句,就充满了柯振声式的恶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