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林砚摇摇头,好奇地看着老农夫,等着他继续说下去。

“灾年过了,全镇的人都只买我的粮。”老农夫笑着说,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透着满足。“那些囤粮的粮铺,后来因为粮食发霉,全赔了本,有的还欠了一屁股债,最后只能把铺子卖了抵债。只有我的粮铺越开越大,后来还开了分店,连城里的大户都来我这里买粮。你记着,福德宫是根,财帛宫是枝,根不牢,枝再茂也撑不住。你连流民的肚子都填不饱,又怎么能指望功德找上门来?行善不是做样子,得真心实意,不能想着回报。”

林砚听着老农夫的话,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敲了一下,豁然开朗。他想起爹娘生前总说,做人要多行善事,积德行善才能走得长远,可他之前为了活命,满脑子都是自己的饥寒,把爹娘的话抛到了脑后,还做了不少错事。那天傍晚,他把自己当天分到的粮食,全给了一个抱着孩子的流民——那孩子瘦得只剩一把骨头,脸颊凹陷,哭声细得像猫叫,嘴唇干裂,连眼泪都流不出来。流民是个妇人,丈夫在蝗灾中死了,她带着孩子一路乞讨到善德集,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抱着孩子的手都在发抖。

当粮食递到妇人手里时,林砚掌心的铜铃突然传来一阵温暖的触感,那股暖意顺着掌心传遍全身,连膝盖的疼痛都减轻了不少,像是有股暖流在身体里游走。他抬头看向空中,只见功德册上的“零”变成了“1”,金色的字迹在暮色中格外耀眼,透着神圣的光芒。那一刻,林砚心里涌起一股从未有过的满足感,比吃了最香的麦饼还要踏实。

从那以后,林砚彻底放下了贪念。他每天天不亮就下地,直到月亮升得老高才回去,种出来的粮食全按规矩分给流民,自己只留够果腹的量。遇到流民生病,他就背着人去集里的药庐看病,药庐的郎中见他心善,还会教他一些简单的医术;看到草屋漏雨,他就拿着茅草去修补,哪怕是别人的草屋,也会主动帮忙;有孩子没衣服穿,他就把自己仅有的一件厚衣服改小了给孩子穿,自己则穿着单薄的短褂,虽然冷,心里却暖和。

老农夫见他勤快又心善,又教他辨识草药——善德集周围的山上有不少草药,像蒲公英、金银花、柴胡这些常见的草药,既能治病,又能卖给药庐换些铜板。林砚学得很认真,每天收工后,就拿着小篮子去山上采药,他记性好,不到半个月就认全了常见的草药,还能分辨出草药的好坏。采来的草药,一部分送给生病的流民,一部分卖给药庐,换了铜板就买成粮食分给流民,自己一分钱都不留。

这天,林砚正在山上采药,忽然听见远处传来呼救声,声音急促,带着痛苦。他顺着声音跑过去,见一个穿粗布衣裳的买卖人掉进了猎人挖的陷阱里,陷阱有丈深,底部铺着尖刺,幸好买卖人掉在一堆落叶上,没被尖刺扎到,却摔断了腿,正疼得直哼哼,额头上满是冷汗。

“先生莫慌,我这就救你上来!”林砚赶紧找来藤蔓,藤蔓又粗又结实,他把藤蔓的一端系在旁边的大树上,反复拉了拉,确认牢固后,才把另一端扔进陷阱里,“你抓稳藤蔓,我拉你上来!要是没力气,就歇会儿再拉,别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