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市局法医中心,地下二层。

空气像是被福尔马林和消毒水浸泡过的冰块,每一次呼吸都带着刺骨的寒意。无影灯惨白的光线,毫无怜悯地倾泻在冰冷的不锈钢解剖台上,将那上面的“物体”照得纤毫毕现,仿佛一件正在等待鉴赏的、极其恶劣的艺术品。

与其说是一具尸体,不如说是一套被精心拆解、又按照某种令人费解的秩序重新排列的组件。

躯干、四肢、头颅,沿着关节和骨骼的自然缝隙被完美分离,切口平滑得不可思议,仿佛不是被切割,而是自然而然地脱落。肌肉和筋腱的断端整齐利落,没有一丝撕扯或犹豫的痕迹。脏器被逐一取出,心脏、肝脏、肾脏、脾脏……甚至大小肠,都被仔细地清理、展平,像教学标本一样排列在旁边的辅助台上,只是缺少了标签,多了几分阴森的仪式感。最令人不适的是,血液似乎被排放得异常彻底,整个解剖区域呈现出一种近乎病态的“洁净”,只有组织本身苍白的颜色和极淡的、残留的化学药剂气味。

秦朗穿着浆洗得发硬的白大褂,戴着双层乳胶手套,已经站在台前近三个小时。他一动不动,像一尊被冻结在寒冰里的雕像,只有镜片后面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在极度缓慢地移动,扫描着每一处细节。他的额头渗出细密的冷汗,顺着鬓角滑落,滴落在无菌服的领口,但他浑然不觉。

不是面对高度腐烂尸体时的生理厌恶,也不是初次接触凶杀案时的心理冲击,而是一种……源自专业认知深处的、毛骨悚然的熟悉感。

这切割的手法,这下刀的精准角度,这对人体肌肉纹理走向和骨骼结构间隙的理解与利用……分明就是他耗费三年心血,刚刚完成初步验证、还锁在办公室私人抽屉最底层的那篇未发表论文——《基于微观解剖学与生物力学的人体高效分离技术研究》——的核心构想与理想化模型!

论文里的内容,还停留在理论推演和有限的动物实验数据支撑阶段,充满了“假设”、“可能”、“理想状态下”这类谨慎的词汇。他从未想过,也绝不愿看到,有人会将他这些尚在纸面的、追求“精准”与“效率”的学术探讨,如此残酷、如此完美地应用在一个活生生的、曾经呼吸心跳的人身上。这感觉,就像一个武器设计师,突然发现自己蓝图上的概念枪,出现在了屠杀现场,并且性能超乎预期。

“秦法医?”一个粗粗而压抑着烦躁的声音在他身后响起,打破了死寂。刑警支队队长李兵拖着沉重的步伐走近,眼袋深重,胡子拉碴,显然又被这起棘手的案子熬了个通宵。这是本市近四个月来的第五起命案,死者身份背景各异,从夜店女郎到大学讲师,看似毫无关联,但现场都干净得诡异,唯一的共同点就是这种令人匪夷所思的、“专业”到极致的尸体处理方式。上头压力巨大,媒体也开始捕风捉影,整个刑警队都笼罩在低气压中。

秦朗猛地从那种惊悸的熟悉感中被拽回现实,喉结上下滚动了一下,咽下那股泛着铁锈味的寒意。他强迫自己切换到工作模式,声音因为长时间的沉默和内心的震动而有些干涩:“李队。死者女性,根据耻骨联合面和牙齿磨耗度判断,年龄在28到32岁之间。死亡时间初步判断在72到96小时前,具体需要等胃内容物和昆虫学检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