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更新时间:2025-09-28 03:30:16

记得她小时候,许正明会用积木给她搭各种古建筑模型,一边搭一边讲故宫太和殿的“金砖”是怎么烧制的,讲苏州园林的“移步换景”是如何设计的。

那些关于线条、比例、空间的认知,就这样潜移默化地融入了她的成长里。

林婉仪端着一盘切好的石榴走进来,坐在许妍身边,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背:“昨天跟你说的那个古籍修复展,下周末在市博物馆开展,咱们娘俩一起去?”

“好啊,”许妍靠在母亲肩上,看着她眼角淡淡的细纹,“刚好我最近在整理外婆留下的那些旧书信,有些字迹模糊了,还想请教博物馆的专家呢。”

林婉仪笑着点头,目光转向书房中央的那幅字画——那是林家长辈传下来的,上面题着“耕读传家”四个字。

许家和林家都是当地有名的书香门第,许正明的祖父曾是民国时期的建筑设计师,参与过老城区钟楼的建造;

林婉仪的父亲则是著名的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家里的藏书能装满两个书房。

这样的家庭背景,让许妍从小就被浓厚的文化氛围包裹着,也养成了她沉静内敛却又不失主见的性格。

晚饭时,餐桌上摆着许妍最爱的醉蟹、松鼠鳜鱼,还有林婉仪特意炖的冰糖雪梨羹。

许正明打开一瓶珍藏多年的黄酒,给沈皓明倒了小半杯:“皓明,上次你提的那个‘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的项目,我和几个老同事讨论过了,觉得很有意义。雪城大学建筑学院可以提供学术支持,你们企业负责落地实施,这样的产学研结合,既能保护老建筑,又能让它们焕发新的生机。”

沈皓明举起酒杯,和许正明轻轻碰了一下:“谢谢岳父的支持。我们团队已经做了初步的调研,下一步打算先从老城区的三条历史街区入手,邀请居民参与设计,尽量保留他们记忆里的生活场景。”

许妍夹了一块蟹肉放到沈皓明碗里,补充道:“我昨天跟设计院的朋友聊过,他们可以提供传统工艺的技术支持,比如砖雕、木雕这些,避免用现代材料破坏老建筑的韵味。”

许正明欣慰地看着他们,眼神里满是笑意:“你们能考虑得这么周全,我就放心了。建筑不只是冰冷的钢筋水泥,更是承载着一代人记忆的容器。你们做这个项目,是在做一件有温度的事。”

晚饭后,沈皓明帮许正明把书房里的模型搬到储藏室,许妍则陪着林婉仪在阳台上收拾茶具。

月光透过紫藤花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织出斑驳的光影。

林婉仪看着楼下并肩散步的父女俩,轻声对许妍说:“你爸这辈子最骄傲的两件事,一件是培养出了几个优秀的学生,另一件就是看着你嫁了个好人家,过得幸福。”

许妍靠在母亲怀里,心里暖暖的。

她想起自己和沈皓明相识的场景——那是在雪城大学举办的一场建筑论坛上,她作为特邀嘉宾分享传统建筑的美学价值,沈皓明坐在台下,眼神专注而明亮。

论坛结束后,他拿着一本她父亲写的《中国古建筑史》过来签名,两个人就这样从建筑聊到文学,从城市规划聊到生活理想,越聊越投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