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知时凑过来看了眼屏幕,手指轻轻点在图纸上的梧桐树干处:“这棵树的西侧树干有个树洞,上次下雨我看见里面积了水,改造时得在树洞周围做排水层,不然水渗进根部,容易烂根。”
林晚愣了愣。她做前期调研时,只测了树的胸径和冠幅,压根没注意到树洞的细节。“你怎么知道这么清楚?”
“每天来这儿待两个小时,看久了就发现了。”沈知时把画纸递过来,上面不仅画了梧桐树,还在角落用小字标注了树洞的位置、深度,甚至连树干倾斜的角度都标了出来,“如果你不介意,我可以把这些观察记录整理给你,或许能帮你说服甲方——保留树的细节,才是真的保留巷子里的生活气。”
那天下午,他们在梧桐树下聊了很久。林晚知道了沈知时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之前在京城的画廊做策展,半年前辞了职来这座南方小城,就是想找个安静的地方画画,为明年的个人画展攒作品;沈知时也知道了林晚是邻市人,大学考到这里后就没离开过,她喜欢老城区的烟火气——巷口张奶奶的糖炒栗子,巷尾李叔的修鞋摊,还有傍晚时分家家户户飘出的饭菜香,都是她舍不得走的理由。
从那以后,他们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多。有时候是林晚下班路过,看见沈知时在写生,就站在旁边看一会儿,偶尔指认画里的细节:“昨天有只橘猫蹲在那个树杈上,蹲了快一个小时呢”;有时候是沈知时画完画,会绕到巷尾的设计院找林晚,手里提着两杯热咖啡,一杯加奶不加糖(他记得林晚说过怕苦),一杯黑咖啡(他自己喝),顺便看看她的方案进展;周末天气好的时候,他们会一起在巷子里散步,林晚给沈知时讲设计里的“以人为本”——比如台阶高度要适合老人,路灯亮度要兼顾照明和氛围;沈知时则给林晚讲画画的光影技巧——比如清晨的光偏冷,傍晚的光偏暖,不同的光会让同一棵树显出不同的气质。
2 疫情下的温暖
林晚发现,沈知时虽然话不多,却格外会倾听。有次她因为方案被甲方改了第五遍,委屈得在梧桐树下掉眼泪,他没说“别难过”之类的空泛安慰,只是把自己的画板递过来,让她在空白纸上随便涂画。等她把纸涂得乱七八糟,情绪平复下来时,才发现他已经帮她重新整理了方案逻辑,还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梧桐叶,旁边写着“慢慢来,树都能等120年,方案也能等”。
而沈知时,也渐渐习惯了林晚的存在。以前他写生时,总是安安静静的,连呼吸都放轻,生怕打扰了树的“情绪”。认识林晚后,他的画纸上开始出现细碎的生活痕迹——比如树下石墩上放着的笔记本电脑,电脑旁摆着的半杯热咖啡;比如巷口张奶奶提着的糖炒栗子袋,袋子上还沾着点糖霜;甚至有次林晚带了只流浪橘猫来,他就把橘猫蹲在树杈上的样子画了下来,还在旁边写了“小橘今天又来晒太阳”。他远在京城的朋友看到他的画,特意发来消息调侃:“你以前的画是‘孤高清冷’,现在的画是‘人间烟火’,是不是遇到什么好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