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接下来的日子,林薇开始了她的“极限操作”。她不再大规模“发现”粮食,而是转而提供“信息”。她借口以前听城里来的亲戚说过一些杂七杂八的知识,开始若有若无地展现她的“价值”。

春耕时节,村里种的玉米出苗不齐,秧苗细弱。老把式们只会唉声叹气,说是天年不好。林薇瞅准机会,在一次队部会议上,假装怯生生地提出:“我好像听人说过,有种叫‘浸种’的法子,用温水泡过的种子,出的苗壮实……还有,玉米地里好像可以间种一种叫豆子的东西,能肥田……”

王老耿将信将疑,但死马当活马医,试了一小片地。结果可想而知,林薇通过手机查阅了详细的现代农业种植技术,间接“指导”下的试验田,苗情明显好于其他地方。这下,林薇不再是走了狗屎运的小寡妇,而是成了“有文化”、“懂科学”的能人。

她又“想起”了土法制作发酵饲料,让村里仅有的几头猪长得膘肥体壮;她“发明”了用草木灰和简单植物熬制土农药,减少了虫害。每一次“灵光一闪”,都伴随着她通过手机购买的少量关键物资作为引子或证明——也许是几包真正的农药稀释后混入土农药,也许是几斤豆饼作为发酵饲料的“秘方”。

她的生活条件悄然改善。村里为了“照顾”她这个有功之臣,给她换了一处稍好点的、至少不那么漏风的房子,工分也给她评了高等级。她不再面黄肌瘦,脸色渐渐红润,虽然穿着依旧朴素,但干净整洁,整个人透出一股不同于村里其他姑娘媳妇的沉静和自信。

婆家那边,曾经对她非打即骂的大嫂婆婆,现在腆着脸想来沾光,被林薇不软不硬地顶了回去。曾经对她爱答不理的知青点男神陈明远,也开始有意无意地找她借书(林薇用手机打印了一些这个时代允许出现的科普小册子放在家里装点门面)、讨论“科学种田”,眼神里带着欣赏和探究。

林薇很清楚,这些只是开始。她的目标远不止于此。她利用手机,如饥似渴地学习着这个时代的知识和政策动向,同时不断下单购买这个时代可能存在的工业品零件、书籍、甚至一些简单的医疗器械和药品。她在一个废弃的窑洞里建立了一个秘密的“物资储备点”。

机会很快到来。村里赵会计的老娘得了急症,县里大夫看了都摇头,让准备后事。赵建国急得团团转。林薇站了出来,说她以前见过这种病(其实是急性阑尾炎),或许可以试试她偶然得来的“土方子”。在赵建国死马当活马医的同意下,林薇利用手机查阅了医学资料,用偷偷买来的抗生素和基本手术器械,在极度简陋的条件下,完成了消毒、麻醉(局部)和阑尾切除手术。当然,整个过程被她渲染得充满神秘色彩,并且强调是赵大娘命不该绝。

赵大娘活过来了。林薇“神医”的名声不胫而走,甚至传到了公社、县里。来找她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她谨慎地选择病例,主要用现代药物和治疗理念应对一些这个时代的常见病、疑难杂症,效果显著。她借此积累了更多的人脉和声望。

与此同时,她利用队里的名义,悄悄搞起了副业。她“指导”妇女们用简单的工具制作山野菜干、果脯,用改良的方法编织草帽、草鞋,然后通过赵建国的渠道,偷偷运到城里黑市换回急需的现金和工业券。靠山屯悄然成为周边最富庶的村子,虽然明面上大家还是穷,但至少能吃饱饭了,甚至偶尔能见点荤腥。村民对林薇的态度,从最初的怀疑、嫉妒,变成了近乎盲目的信服和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