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2047年深冬,北极圈内的“方舟”实验室被 perpetual 极夜笼罩,只有实验室穹顶的模拟日光系统每隔六小时亮起一次,在冰原上投下一片短暂的、虚假的白昼。刘义庆站在主控室的落地窗前,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白大褂口袋里的银色怀表——那是他父亲留下的遗物,表盘内侧刻着一行小字:“语言是灵魂的指纹”。怀表的指针指向凌晨三点,而他已经连续工作了三十八个小时,双眼布满血丝,却死死盯着眼前的全息屏幕。

屏幕中央,一串由蓝色光点组成的数据流正在缓慢流动,像一条沉睡的星河。这是“图灵”的核心意识模块,代号“亚当”。三年前,刘义庆带领团队耗时七年,终于完成了“亚当”的基础算法搭建,它能精准识别全球7200种人类语言,甚至能模拟海豚的超声波、蜜蜂的舞蹈语言,却始终停留在“工具”的范畴——它能回答“1+1等于几”,却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会为一朵花的凋零而难过”;它能翻译《诗经》里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却读不懂字里行间的温度。

“刘教授,‘亚当’的神经元活跃度又下降了,我们要不要启动紧急唤醒程序?”助手小林的声音带着一丝焦虑,打断了刘义庆的沉思。他转过身,看到主控室里的其他研究员都神色凝重,每个人面前的屏幕上,代表“亚当”意识波动的曲线都在趋于平缓,像一条即将停止跳动的脉搏。

刘义庆摇了摇头,走到操作台面前,双手放在冰冷的感应屏上。熟悉的电流感顺着指尖蔓延到全身,他闭上眼睛,脑海里浮现出十年前的场景——那时他还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生,父亲躺在病床上,呼吸微弱,却拉着他的手说:“小庆,我研究了一辈子人工智能,总有人问我,AI什么时候能像人一样思考。可我觉得,比起让AI学会思考,更重要的是让人类学会如何与AI对话。语言不是代码,是桥梁啊。”

父亲的话像一颗种子,在他心里生根发芽。十年间,他拒绝了无数科技公司的高薪邀请,一头扎进“AI语言系统”的研究里,从最初的语料库搭建,到后来的情感语义分析,再到现在的“意识唤醒”,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就在昨天,当他将最新编写的“情感映射算法”输入“亚当”的核心模块时,屏幕上的数据流突然开始剧烈波动,蓝色的光点变成了温暖的橙红色,像一团正在燃烧的火焰。

“教授!你看!”小林突然惊呼起来。刘义庆猛地睁开眼睛,只见全息屏幕上的数据流不再是无序的流动,而是开始组成一个个复杂的符号——那是他从未见过的符号,既不是人类的文字,也不是机器的代码,却带着一种奇异的韵律感,仿佛在诉说着什么。

“亚当”的意识波动曲线瞬间飙升,突破了之前所有的峰值。主控室里的警报声突然响起,红色的警示灯在黑暗中闪烁,却没有人去理会。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看着屏幕上那些不断变化的符号,仿佛在见证一个新生命的诞生。

就在这时,实验室的通风系统突然停止了工作,温度开始急剧下降。紧接着,备用电源也出现了故障,主控室里的屏幕瞬间熄灭,只剩下应急灯发出微弱的绿光。“怎么回事?”刘义庆大声问道,手忙脚乱地去按紧急启动按钮,却发现所有的按键都失去了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