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封印完整性……31.8%。”小林的声音带着绝望,“陈工,我们……我们该怎么办?”

陈砚没有回答。他想起十年前,自己刚加入“秦岭地脉监测项目”时,张教授在第一次会议上说的话。

当时张教授指着屏幕上那个复杂的三维模型,那是一个由未知金属和能量场构成的球形装置,嵌在秦岭山脉的地质断层中,周围环绕着十二条像血管一样的能量通道。

“这不是人类的造物。”张教授的声音很严肃,“我们称之为‘封印’,但更准确地说,这是一个‘隔离场’。

十年前,它的能量开始衰减,我们和‘它’达成了一个协议,给人类十年时间,做好准备。”

当时陈砚以为这是某种比喻,直到后来他看到了那份加密等级为“最高机密”的文件,上面记载着1974年的一次地质勘探中,勘探队在秦岭深处发现了这个装置,以及装置内部那团模糊的、无法被现有科技解析的“存在”。

文件里没有用“生物”或“物体”来定义它,只用了一个代号:“玄牝”。

“十年之期,到了。”陈砚喃喃自语,看着屏幕上最终定格在“0%”的封印完整性数值,“准备好……我们到底要准备什么?”

就在这时,他的私人终端突然亮起,屏幕上没有来电显示,只有一行扭曲的、仿佛由能量构成的文字:“门,开了。”

第二章 恐慌蔓延

西安,钟楼广场。

林晚星站在星巴克的落地窗前,看着外面混乱的景象,手里的冰美式已经变温了。

十分钟前,她还在和客户开会,讨论下一季的产品设计方案。

突然,会议室的灯全部熄灭,投影仪屏幕上出现了和陈砚私人终端上一样的紫色波纹。

紧接着,手机和电脑同时失去信号,窗外的天空开始变色。

最初大家以为是停电或者网络故障,直到有人尖叫着指向窗外,远处的秦岭山脉方向,那道暗红色的光柱清晰可见。

恐慌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林晚星已经记不清了。

她只记得有人率先冲出写字楼,接着越来越多的人跟着跑出去,马路上的汽车开始鸣笛,原本有序的交通瞬间瘫痪。

有人试图开车离开市区,却发现所有的主干道都被堵死了,汽车排成了长龙,喇叭声此起彼伏,像一群绝望的野兽在嘶吼。

她拿出手机,屏幕依然是“无信号”。

她想起丈夫陈砚在秦岭观测站工作,心里一阵慌乱。

早上出门前,陈砚还笑着说晚上要带儿子去吃他最喜欢的羊肉泡馍,现在却连一句报平安的话都发不出去。

“晚星姐,我们现在怎么办?”实习生小周拉着她的胳膊,声音发抖,“我爸妈在咸阳,我联系不上他们,他们会不会有事?”

林晚星强压下心里的不安,拍了拍小周的背:“别慌,可能只是暂时的信号故障,政府肯定会有应急措施的。我们先找个安全的地方待着,别乱跑。”

话虽这么说,但她自己也知道这只是安慰。

天空的颜色越来越诡异,暗红色的云层像潮水一样向市区蔓延,阳光被完全遮蔽,街道上的路灯和店铺招牌不知何时亮了起来,昏黄的灯光在暗红色的天幕下,显得格外阴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