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城南货栈风波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冲刷掉了宝仁堂表面的光鲜,也洗出了济世堂这块金字招牌的成色。孙万年元气大伤,短时间内已无力兴风作浪,西市的医药行当,暂时进入了一段微妙的平静期。

然而,这平静之下,是更为汹涌的暗流。杜谦透露的朝廷整饬医事的消息,已不再是空穴来风。各种小道消息开始在长安城的医者圈子里流传,有人兴奋,有人观望,更有人如临大敌。

这一日,杜谦的请柬再次送至济世堂,内容却与以往不同,并非邀月楼私会,而是一份盖有太医署印信的正式文书抄件。文书言明,为“广纳贤才,振兴医道”,特于旬日后在太医署衙署内举行一次“医术考校”,邀请京城内外有名望或有特长的医者参加,优异者或可“录名待用”。

“终于开始了!”凌云握着这份文书,心潮澎湃。这所谓的“考校”,无疑就是杜谦所言选拔机制的雏形,是通往未来“医药署”乃至更高平台的敲门砖。

李掌柜既喜且忧:“云哥儿,这是天大的机会!可太医署藏龙卧虎,前去考校的也必是各方名手,你虽医术精湛,但毕竟年轻,又无显赫师承,只怕……”

“掌柜的放心。”凌云目光坚定,“医术高低,不在年资师承,而在能否活人济世。小子虽不才,愿往一试。”

接下来的日子,凌云进入了紧张的备战状态。他不再满足于日常接诊,而是开始系统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他将现代医学的解剖、生理、病理知识,与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理论进行更深度的融合贯通,思考如何用这个时代能接受的语言,阐述更本质的医学原理。他反复研读《内经》、《伤寒》、《千金》等典籍,确保自己的任何创新都能在经典中找到理论支点,避免被斥为“无源之水”。

同时,他也通过周管事和杜谦两条线,悄悄打探太医署此次考校的可能内容和主考官的偏好。得知主持此次考校的,除了太医令等官员外,还有一位以医术精湛、性格耿直著称的老太医王,姓刘,擅长针灸和伤寒杂病,最重临床实效,厌恶空谈。

旬日转瞬即至。考校当日,太医署衙署外人头攒动,来自长安及各州的医者不下百人,有须发皆白的老者,也有意气风发的中年,像凌云这般年轻的,寥寥无几。众人衣着各异,有的绫罗绸缎,有的布衣草履,气氛凝重中透着竞争的火药味。

凌云在秦朗的陪同下前来(秦朗坚持要跟随,以防不测),他的平静与周遭的躁动形成鲜明对比。进入衙署,经过简单的核验身份文书后,众人被引至一处宽敞的厅堂。厅堂上首坐着几位官员和太医,正中一位面容清癯、不怒自威的老者,想必就是刘老太医。

考校分为三场。第一场是笔试,考察对医学经典的熟悉程度和基础理论。题目对凌云而言不算难,他凭借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和融会贯通的理解,答得条理清晰,引经据典,又时有独到见解,交卷时注意到刘老太医的目光在他身上停留了片刻。

第二场是药材辨识。堂下摆满了各种药材,有的完整,有的切成饮片,有的甚至混在一起。要求应试者快速准确地说出药名、性味、归经、功效。这对凌云更是强项,他不仅准确无误地辨识出所有药材,还能指出某些药材的最佳产地和常见伪品的鉴别要点,语速平稳,言之有物,引得几位考官微微颔首。

最关键的是第三场——临证辨治。考官给出病例,由应试者分析病因病机,拟定治则方药。前几个病例都是常见病,应试者们各抒己见,难分高下。轮到凌云时,刘老太医亲自出了一个难题:

“有一壮年男子,素体康健,忽发高热,汗出而热不退,反见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前医用桂枝汤发汗,热势反张;又用小柴胡汤和解,呕止而热仍炽。此为何证?当用何法?”

堂下顿时一片寂静。这是个典型的伤寒误治案例,病邪已由太阳传入少阳,并兼有阳明热象,形成了复杂的“三阳合病”。前医汗、和两法皆未中的,说明病情错综复杂。

众医者交头接耳,有的说是少阳阳明合病,主张用大柴胡汤;有的认为热邪深重,需用白虎汤清热。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凌云凝神静思片刻,上前一步,朗声道:“回禀各位大人,此证乃太阳病误汗,邪气内传,少阳枢机不利,阳明燥热已成。可谓三阳合病,但热势充斥,病机关键在于阳明热盛,兼少阳郁滞。单纯和解少阳,力有不逮;径清阳明,又恐邪无出路。”

他顿了顿,清晰地说道:“小子以为,当以《伤寒论》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为宜。取小柴胡汤和解少阳,通达表里;加石膏、知母大清阳明气分之热;佐以龙骨、牡蛎镇惊安神,兼敛浮越之阳。如此,则郁热可解,邪有出路,而正气不伤。”

此论一出,满堂皆惊!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本是治疗少阳病误下后烦惊谵语的方子,凌云竟能灵活化裁,用于治疗三阳合病的热证,思路新颖大胆,却又紧紧扣住伤寒论的法度,并非无的放矢。

刘老太医原本微闭的双眼猛然睁开,精光四射,紧紧盯着凌云:“哦?依你之见,石膏、龙骨、牡蛎同用,不会寒热掣肘吗?”

凌云从容应答:“回大人,石膏辛甘大寒,专清阳明之热;龙骨、牡蛎质量沉降,重在镇敛浮阳、安神定志。二者一清一敛,目标不同,并行不悖。且有小柴胡汤居中调和,可使寒热之药各尽其用,而无格拒之虞。关键在于用量配伍得当。”

刘老太医闻言,沉吟良久,脸上缓缓露出一丝极淡的笑意:“融会贯通,胆大心细。后生可畏。”

这简短的六个字,如同定音之锤,让在场所有人都明白,这个名叫凌云的少年郎中,今日在这太医署的考校中,已然脱颖而出!

考校结束,众人散去。凌云走出太医署衙门,阳光洒在他身上,暖洋洋的。秦朗迎上来,看到他平静中带着自信的神色,便知结果不差。

“成了?”秦朗简短的问。

“第一步,算是迈出去了。”凌云回头望了一眼那庄严的衙署大门,目光深远。他知道,这只是开始,真正的考验和机遇,还在后面。但经此一役,他已在这大唐的医学中心,刻下了自己的名字。

(第十七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