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余招娣自己也这么觉得。她信心满满,凭借“过目不忘”(能把教材背得滚瓜烂熟)和“魅力光环”(让大队干部们对她有好感),这个位置简直是为她量身定做的。

她开始积极地准备,天天在家里大声朗读课文,生怕别人不知道她的本事。

余青青家倒是很平静。娘私下里跟爹嘀咕:“当老师是好事,但咱青青性子闷,不是那块料。还是老老实实挣工分实在。”

爹点点头:“嗯,青青能干,咱家也不少她一口吃的。那位置争的人多,咱不凑那热闹。”

余青青自己也从来没想过当老师。她觉得自己不是能站在讲台上说话的人。她更惦记的是明天去哪儿挖野菜能多挖点。

然而,事情的发展有点出乎意料。

大队部开会讨论民办教师人选,余招娣确实是热门。但也有干部提出疑问:“招娣脑子是灵光,但年纪是不是太小了点?才八岁,她能管住那些皮猴子学生吗?别到时候光会背书,镇不住场子。”

这话说到了点子上。当老师,不光要有知识,还得有威信和管理能力。一个八岁的女娃娃,确实让人心里打鼓。

就在讨论陷入僵局的时候,一直没怎么说话的张大爷磕了磕烟袋锅,开口了:“老师的人选,咱得慎重。不过我倒是想起个事,上回河里头那箱子,多亏了余老大家那个青丫头警惕性高。这说明啥?说明这孩子心里有数,沉得住气,是个稳妥的性子。咱们选人,不能光看会不会背书,还得看品性,看能不能担事。”

张大爷在村里有威望,他的话很有分量。公社那边来的特派员(因为箱子事件对余青青有印象)也点了点头:“是啊,小同志思想觉悟高,是很难得的品质。咱们公社最近要搞个‘优秀少年’经验交流会,我看,可以推荐余青青同志去参加一下,让她讲讲如何提高警惕性,这也是宣传正能量嘛。”

这下,会场里的风向有点变了。余招娣的优势在“才”,而余青青的名字,第一次因为“德”和“识大体”,被摆到了台面上。虽然没人觉得余青青能当老师,但“公社优秀少年”这个名头,听起来似乎比一个村民办教师更“高级”一点。

最终,经过激烈讨论,考虑到管理难度,民办教师暂时由一位高中毕业、年纪稍长的女知青代理。而余招娣空欢喜一场,气得在家摔了筷子。

更让她堵心的是,没过几天,大队部真的通知余青青,准备一下,过些日子去公社参加那个“优秀少年”交流会。

余招娣看着收拾得干干净净、准备跟爹去公社的余青青,心里又酸又妒。她有系统给的最光鲜的“魅力”和“才华”,这些荣誉本该是她的。

余青青心里却没什么波澜,她只是有点好奇,公社是什么样的?那个交流会,又要说些什么呢?

第五章:公社之行,意外发现

去公社那天,余青青起了个大早。娘特意给她换了件最干净的碎花褂子,虽然洗得发白,但领口袖口都缝得整整齐齐。爹用自行车驮着她,骑了将近一个钟头,才看到公社那片比村里气派多的红砖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