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意味着,按照现在的路子走下去,这次提案大概率还是会失败。而一旦失败,需要有人承担责任。苏晴这个刚加入的“新人”,无疑是最佳的替罪羊。
李悦替苏晴抱不平:“晴晴,你也太能忍了!张薇明显就是欺负你!那些杂活凭什么都让你干?你又不是来当助理的!”
苏晴敲完最后一行数据,保存文档,淡淡地说:“没关系,接触基础工作,能更快了解项目全貌。”
“可他们根本不让你接触核心讨论!”李悦愤愤道,“每次开内部讨论会,都让你做会议记录,根本不让你发言。”
苏晴笑了笑,没有解释。她不需要发言,她只需要倾听和观察。在那些争吵不休、充满赵峰主观臆断和张薇阿谀奉承的会议中,她早已摸清了每个人的思路、立场和弱点。
周五下午,项目组再次召开内部研讨会,气氛凝重。科睿集团给的最终提案期限只剩下一周,而方案依然毫无进展。
赵峰烦躁地敲着桌子:“为什么还是不行?我们的创意不够颠覆吗?包装不够华丽吗?一定是你们的执行出了问题!”
张薇连忙附和:“赵经理说得对,我们一定再细化,再打磨。尤其是苏晴负责的数据部分,一定要做得更漂亮……”
苏晴坐在角落,安静地记录着。这时,她的手机屏幕亮了一下,是一条来自海外加密号码的简短信息:“资料已发至你加密邮箱。科睿新任CTO,沃顿商学院校友,偏好数据驱动和ROI分析。好运。”
苏晴眼神微动,悄无声息地锁屏。
会议在毫无结果的扯皮中结束。赵峰怒气冲冲地离开,张薇脸色难看地布置了一堆无效任务。
下班后,苏晴再次独自留在办公室。她打开个人笔记本电脑,登录加密邮箱,一份详尽的档案出现在眼前。里面是关于科睿集团新任CTO的背景、履历、学术论文、公开演讲风格分析,甚至包括他的一些个人偏好和决策习惯。
这份资料的深度和精准度,远超恒亚科技商业情报部门能提供的任何报告。
苏晴仔细阅读着,嘴角微微上扬。灯光下,她的侧影轮廓清晰,眼神锐利如刀,与白天那个沉默温顺的新人员工判若两人。
利刃,即将出鞘。
4
周末两天,苏晴没有休息。她根据得到的关键信息,重新梳理了“启明星”项目的逻辑。
她避开赵峰设定的错误方向,从科睿集团CTO的视角出发,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提案框架:摒弃华而不实的“颠覆性创新”,聚焦于客户当前供应链中一个具体但至关重要的效率痛点,用扎实的数据模型论证解决方案可能带来的切实投资回报。
她不动声色地利用项目组已有的基础数据,但通过更高级的分析方法和模型,得出了截然不同、却更具说服力的结论。她甚至模拟了几种竞争对手可能的方案,并准备了相应的对比优势分析。
所有这些工作,她都隐藏在一个看似是为“完善”旧方案而做的辅助分析文件里。即使有人偶然打开,在不了解全貌的情况下,也只会觉得这是一些复杂的数据堆砌。
周一早上,苏晴准时出现在办公室。她像往常一样,安静地处理着张薇指派的各种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