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沈妙表面上严格遵守。她精心饲养着分配给她的那几组小白鼠,每天按时记录它们的体重、进食量、活动轨迹。她设计迷宫,观察小鼠在闻到不同浓度芳香物质后的探索行为、社交互动和面对压力源(如轻微电击或突然的强光)时的反应。她采集小鼠的血液和脑脊液样本,利用实验室的高效液相色谱仪和显微注射技术,分析其中皮质酮、多巴胺、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变化。

这些工作繁琐而耗时,但沈妙做得一丝不苟。她提交给陈教授的周报和数据图表总是清晰完美,显示出的“积极成果”也逐渐引起了陈教授更多的兴趣。他甚至开始考虑,是否可以将这个项目推荐参加不久后举行的国际青少年科学创新大赛。

然而,陈教授不知道的是,在沈妙个人加密的笔记本电脑里,存在着另一个平行的研究项目。这个项目的代号,她简单地命名为“回声”。

“回声”项目的核心数据,来源于那个厕所隔间里的录音,以及她后续通过各种方式收集到的关于孙莉莉及其小团体的信息。她利用音频分析软件,将录音中的语音分离出来,重点分析孙莉莉笑声的频谱特征、辱骂时声带的微颤频率、甚至呼吸的节奏。她发现,在孙莉莉处于极度兴奋和施加霸凌的状态时,她的声音中存在一个非常微弱但稳定的高频谐波,这个频段恰好接近某些研究报告中提到的、可能诱发潜意识焦虑的声波范围。

另一方面,她对孙莉莉痴迷的那款香水进行了深入的成分分析。通过公开的香调表和她在专柜旁敲侧击获得的信息,结合那支残留的棉签采样(她利用实验室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了痕量分析),她基本确定了香水的核心成分。然后,她在实验室的通风橱里,小心翼翼地尝试复刻和改性。她调整了其中几种酯类化合物的比例,增加了少量具有神经活性的植物提取物(这些物质在低浓度下被认为是安全的,甚至用于芳香疗法,但沈妙关注的是它们在不同组合和特定载体下的协同效应),试图创造出一种能够更持久地附着在衣物、皮肤上,并能通过嗅觉通路,更有效地影响边缘系统的“定制”气味分子。

她的理论框架建立在一些极其前沿甚至有些边缘的神经科学假说上,这些假说认为,通过特定感官刺激(声音、气味)的长期、低强度、组合式的输入,有可能在个体毫无察觉的情况下,逐渐改变其神经元的兴奋性、突触连接的强度,甚至影响海马体和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