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这场对话,像两个不同频道的碰撞。

念晴代表的是一种将情感关系视为可量化征服游戏的“挑战型人格”,而我,则站在现实主义的视角,预见到了这场冒险背后潜藏的巨大风险。

我在心里默默吐槽:“我懂,我懂你迟早要在这座冰山上翻车。”

念晴的行动力是惊人的。

很快,一份名为“江辰跪倒大计”的作战计划,就在她的笔记本上悄然成型。

作为她唯一的“军师”(兼首席吐槽官),我被迫全程围观了这场充满喜剧色彩与策略性试探的“攻坚战”。

第一阶段:物理空间的“偶遇”设计。

这简直是一场对体力和意志的双重考验。

凭借着我的人脉和念晴自己的“情报搜集”,我们搞到了江辰大致的课程表和活动轨迹。

于是,校园里开始频繁上演各种“巧合”。

最夸张的是某个气温高达35℃的下午,念晴为了在江辰下实验课后“偶遇”,竟然穿着新买的7厘米细高跟凉鞋,顶着烈日,从最南端的文科楼跋涉1.2公里到最北端的理科实验楼。

结果,江辰因为实验延时半小时才出来,念晴在门口梧桐树下硬生生站到几乎中暑,脸色煞白,被我搀扶回去时还嘴硬:“至少……他出来的时候看到我了!”

还有一次,突如其来的雷暴雨。念晴算准江辰会在图书馆三楼自然科学阅览区,于是抱着一摞书跑去“蹲点”。

结果因为怕提前暴露意图,她在图书馆门口的屋檐下犹豫太久,暴雨倾盆而下,瞬间将她淋成了落汤鸡。

最后,她只能顶着一头湿乱的头发,看着江辰撑着伞面无表情地从她面前走过,连眼角的余光都没有扫过来一下。

第二阶段:信息获取与人脉运作。

单纯的蹲守效率太低,念晴决定从信息源头下手。

这个过程堪称一部微型谍战片。

她先是借口“对物理感兴趣,想交流学习经验”,迂回地接近了理学院学生会的一位干事。

然后又通过这位干事,联系上了江辰同班的学习委员。

几经周折,最终,她以“无偿帮理科学霸撰写三篇高难度英语论文”为代价,换来了江辰详细到令人发指的每日行程表,包括上课教室、实验时间段、常去的自习室、甚至每周固定去体育馆游泳的时间。

当我看着念晴连续三天熬夜到凌晨两点,一边狂灌咖啡一边对着电脑屏幕抓耳挠腮,旁边堆满了打印出来的参考文献时,我忍不住感叹:“你这成本投入也太高了吧?这三篇英语论文的能量,够你考过六级了!”

念晴头也不抬:“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信息时代,情报才是第一生产力!”

第三阶段:线上互动的艰难推进。

有了行程表,制造了几次“偶遇”混了个脸熟后,念晴开始尝试线上互动。这部分的尴尬程度,足以让我用脚趾抠出三室一厅。

她精心挑选时机,在晚上十点(据说是人一天中最感性的时刻)给江辰的微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拿到)发了第一条消息:“江辰同学,你好,我是念晴。

最近对物理很感兴趣,你觉得物理学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漫长的等待后,手机屏幕亮起。只有一个字:“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