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看着清单上密密麻麻的对勾,我是真心实意地相信,念晴和顾言这把锁,是钛合金打造的,能一路锁到毕业,锁进婚姻殿堂。
我甚至偷偷在网上浏览过伴娘礼服的款式,纠结是选香槟色还是淡紫色更能衬托念晴的婚纱。
但现在,站在上帝视角复盘这段关系,那些曾被甜蜜泡沫层层包裹的异常信号,其实早有迹可循。
只是当时,我们都沉醉于“完美”的表象,选择了视而不见。
现在回忆起最明显的一次,是发生在去年跨年夜。
我们三个挤在学校后门那条烟火气十足的小吃街,人声鼎沸,食物的香气与冬夜的寒气交织。
念晴咬着滋滋冒油的烤串,突然侧过头,含糊不清地问:“顾言,你想好毕业后去哪座城市发展了吗?我想去上海看看,那边机会多”
正在用纸巾小心翼翼帮她擦嘴角酱汁的顾言,动作极其轻微地顿了一下,大概只有1秒。
随即,他用纸巾轻轻盖住她的嘴,像是要堵住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笑着打断:“傻丫头,先专心准备考研嘛,想这些太早了,徒增压力。”
他的笑容依旧温柔,语气也无可挑剔。
可我分明看见,在他回答的瞬间,他的眼神快速扫过旁边一对正兴高采烈讨论“上海迪士尼”攻略的情侣,喉结不自觉地上下滚动了一下。
那是一种极细微的紧张,或者说……回避。
这种“选择性回避”的伎俩,在后续的相处中逐渐变得频繁。
当念晴兴奋地分享她拿到一家上海知名外企实习offer时,顾言会巧妙地转而讨论起下周系里的篮球赛,或者某个社团活动的趣闻。
当我们几个朋友聚餐,话题不可避免地聊到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城市选择时,顾言总能适时地用“先吃饭,菜要凉了”
“快看,那边好像要放烟花”之类无关紧要的话题轻巧岔开。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江辰。
那个常年霸占年级第一,在各类顶尖竞赛中奖项拿到手软,被誉为“传说级学神”的江辰。
他从不刻意去记谁的喜好,也不会说那些甜得发腻的情话,甚至大多数时候表情冷淡得像西伯利亚的冻土。
但他在辩论赛上,可以毫不避讳地直言:“我的短期目标是保送到清华直博项目。”
这种不加修饰,甚至有些“硬核”的真实,反而让顾言那种面面俱到的“完美”,显得像一部经过精心编排且反复演练的剧本。
直到三个月前,念晴红着眼眶,在宿舍楼下的小花园里,对顾言说出了“分手”。
那天我正好给她送落下的电脑,撞见了事情的尾声。
念晴的声音带着哭腔,却异常坚定:“顾言,我要的不是一个永远正确,永远不会出错的AI男友。我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我需要的是能和我一起哭一起笑,能和我共同规划未来,哪怕会吵架、会迷茫,但真实的人。”
顾言当时没有说话。
他只是沉默地站在那里,夕阳给他的侧脸镀上一层落寞的金边。
那沉默的侧影,和三个月后我在图书馆转角看到他牵着新欢时,脸上那温柔得无懈可击的笑容,在这一刻,隔着时空,突然重叠在一起。
像一道闪电劈开迷雾,我猛地明白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