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1 记忆之刃

我叫陆沉,是“织网者”项目的第73位首席工程师,也是第一个亲手“删除”了自己核心记忆的人。2078年的上海,摩天楼的外墙上流动着生物光显影,地铁在磁悬浮轨道上以800公里/小时的速度穿梭,而人类最伟大的突破,早已从改造世界转向了拆解自身——我们终于能像编辑文档一样,修剪、重组甚至移植大脑里的神经突触网络。

我的工作台上永远摆着三样东西:一支能精准刺入颅顶神经接口的纳米探针,一杯加了神经稳定剂的合成咖啡,还有一张泛黄的旧照片。照片上的女人抱着个三岁大的孩子,背景是2050年的外滩,那时黄浦江还没被恒温玻璃罩包裹,江水能真实地拍打着堤岸。照片上的人是我的妻子苏棠和女儿念念,可现在,我需要靠这张照片才能想起她们的名字——三年前,为了完成“织网者”的终极测试,我亲手把关于她们的“痛觉关联记忆”从大脑里剥离了。

“陆工,编号091的实验体出现突触排斥反应,皮层活跃度降到38%了。”助手小林的声音从实验室的对讲系统里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我放下手里的咖啡杯,指尖在控制面板上划过,全息屏幕上立刻浮现出091号实验体的脑部扫描图——一团原本应该呈现出均匀蓝色的神经网络,此刻边缘正蔓延着不规则的暗红色,像被墨汁污染的宣纸。“注射3毫升的神经修复剂,把镇痛模块的功率调到最大,我马上过去。”

穿过层层消毒通道,实验舱的冷白色灯光落在091号实验体的脸上。那是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双眼紧闭,眉头拧成一团,即使在深度麻醉状态下,嘴角仍抑制不住地抽搐。他的颅顶贴着一圈银色的神经贴片,纤细的纳米探针正从贴片中心刺入,连接着复杂的仪器。屏幕上的数据还在往下跳,皮层活跃度37%、36%……

“怎么回事?术前评估不是说他的神经兼容性达到92%吗?”我一边戴上无菌手套,一边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流。

小林递过来一份电子报告,声音有些发紧:“是‘深层锚点’出了问题。他的童年记忆里有段未被检测到的创伤——五岁时亲眼看到母亲车祸,这段记忆的突触和我们植入的‘止痛程序’发生了冲突,现在正在反噬。”

我的指尖顿了顿。“深层锚点”是我们去年才发现的神经现象——每个人的大脑里都有一些像船锚一样的记忆节点,大多形成于童年,它们连接着成百上千个次级记忆,一旦被触动,整个神经网络都会产生连锁反应。就像一棵大树,即使修剪了枝叶,只要根系还在,就可能长出新的枝丫。

我俯身靠近091号实验体,纳米探针的末端传来微弱的电流感,通过神经接口,我能模糊地“感知”到他大脑里的混乱——尖叫声、刹车声、玻璃破碎的声音,还有一片刺目的红色,像泼在白纸上的血。那是他被压抑了四十年的创伤记忆,此刻正像挣脱牢笼的野兽,疯狂地冲击着我们植入的程序。

“准备‘浅层剥离’,只清除与车祸相关的视觉和听觉记忆,保留情感锚点。”我果断下令。之前的“织网者”程序追求的是“彻底清除”,但现在看来,完全剥离记忆只会让神经网络失去平衡,就像把大树的根系一起拔掉,树只会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