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周若彤,一个用经济学模型解构爱情,用心理学工具抚慰创伤的复杂矛盾体。
她行走在情感废墟之上,试图为迷途者建立一套清晰的撤离路线图。
1、痴女碰上渣男
一个细雨绵绵的下午,“及时止损婚恋所”的门被轻轻推开,带进了室外潮湿的空气和一丝不安的气息。
进来的是一个看起来二十出头的女孩,名叫李萌,穿着一条洗得有些发白的碎花裙子,眼睛红肿,脸色苍白,像是已经哭了很久。
她的手指紧张地绞着衣角,声音细若蚊蚋,带着浓重的鼻音,询问这里是否真的能帮助她弄清楚一些事情。
周若彤从电脑屏幕上抬起头,目光平静地扫过女孩全身,迅速做出了初步评估:情绪濒临崩溃,自我价值感极低,依赖性强,典型的“深度套牢”状态。
她示意助理给女孩倒一杯温水,然后请她在对面的沙发上坐下。
李萌的叙述断断续续,充满了自我怀疑和为他辩解的词语。
她与男友交往三年,最初甜蜜,但近一年来,男友变得忽冷忽热,经常失联,借口永远是工作忙、压力大。
她发现过一些蛛丝马迹,如微信里暧昧的聊天记录、消费账单上可疑的酒店记录,但每次质问,男友要么暴怒指责她不信任,要么痛哭流涕发誓最爱的是她,让她心软原谅。
她为他付出了几乎所有:工资大半用于支持他所谓的“创业”,时间精力都围着他转,甚至疏远了原来的朋友和家人。
她觉得自己像陷入了一个泥潭,越挣扎,陷得越深,痛苦却无法离开,总幻想着他能变回从前的样子。
周若彤安静地听着,手指在平板电脑上快速记录着关键词:情绪操控、经济付出、社交隔离、反复失信。
她没有急于安慰,而是在李萌情绪稍缓时,开始用清晰、冷静的语气提问,像一位医生在询问病情。
“他具体从事什么行业?创业项目有商业计划书或财务报表吗?”
“你提到的可疑消费,具体日期、金额、商户名称还记得吗?”
“失联期间,有没有尝试通过其他共同朋友或他的家人联系?”
这些问题让李萌有些愣住,她从未如此理性地审视过这段关系。
周若彤接着向她解释了“及时止损”的理念,并将她的处境比喻为投资:“你现在的情况,就像重仓了一只前景不明、管理层不断释放利空消息、财务报表疑似造假的股票。你的持续付出,就像在不断补仓,期待奇迹反弹,但很可能只会扩大亏损。”
李萌似懂非懂,但周若彤话语中的确定性,让她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在获得李萌的正式授权后,周若彤和助理开始了“尽职调查”过程。
这项工作需要耐心、细致和专业技巧。
助理负责线上部分:通过合法的信息检索渠道,核查李萌男友声称的工作单位、项目背景是否存在矛盾;在其社交媒体(通过李萌账号或公开信息)上寻找时间线漏洞、互动异常的好友。
周若彤则负责策略指导和关键环节的亲自出马。
她指导李萌如何在与男友沟通时,不经意地设置一些“测试性问题”,观察其反应。
例如,假称有朋友对其创业项目感兴趣,询问具体细节,看对方是否闪烁其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