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周若彤

周若彤,二十八岁,一个名字里带着几分温婉,眼神里却透着冷静与疏离的女人。

她拥有经济学和心理学双学位,这看似不搭界的两个领域,在她身上奇妙地融合,成为了她洞察世情与人心的利器。

毕业于名校,她并未像大多数同学那样,投身于光鲜的投行或咨询公司,在数字与资本的浪潮中搏击。

相反,她选择了一条更为隐秘,也更为艰难的道路——独自创立了一家名为“及时止损婚恋所”的工作室。

这家婚恋所,不提供传统的牵线搭桥服务,不举办热闹的相亲派对。

它的核心业务,是指导那些在婚恋关系中陷入迷茫、痛苦、乃至绝望的人,如何评估现状,认清真相,并最终有勇气和策略地“走出”一段不良关系。

周若彤的理念旗帜鲜明,甚至有些冷酷:婚恋关系,本质上就像投资一只股票。

开始时,每个人都怀着资产增值、共享红利的美好期望投入情感、时间、金钱这些沉没成本。

然而,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并非每一笔投入都能获得预期回报。

当基本面恶化,K线图一路向下,持续亏损成为常态,甚至面临退市风险时,最明智的选择,不是盲目补仓,幻想触底反弹的奇迹。

而是需要壮士断腕的决断,及时止损,保留本金,以图将来。

这套理论,被她毫不客气地应用于最感性、最复杂的亲密关系领域。

她的工作室装修风格极简,以黑白灰为主色调,更像一间冷静的分析室,而非充满温情的情感咨询中心。

墙上没有励志标语,只有一幅抽象画,线条凌厉,色彩对比强烈,仿佛在诉说着理性与情感的永恒博弈。

周若彤通常穿着一身剪裁得体的中性色职业装,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倾听来访者带着哭腔或愤怒的叙述。

她的表情很少有大起大落的变化,多数时候是平静的,偶尔会微微蹙眉,那是在捕捉叙述中的逻辑漏洞或情绪陷阱。

她倾听,不是为了共情,或者说,她的共情方式与众不同——她是在进行一场“尽职调查”。

评估这段“感情资产”的真实价值,分析其潜在风险,判断是否还有“持有”的价值。

她的助理,一位刚毕业不久的社会学专业女生,常常对她那种剥离了情感、直指核心的分析方式感到不适,却又不得不佩服其惊人的准确性。

周若彤的过去,是一个被精心封存的秘密,无人知晓她为何会选择这样一个特殊的职业,为何会对“止损”有着如此执着的信念。

只有在她偶尔望向窗外,眼神失去焦点的那一瞬间,才会流露出一丝难以捕捉的疲惫与怅惘。

或许,每一个致力于帮助他人“止损”的专家,都曾是一场盛大而惨烈的“投资失败”的亲历者。

只是,她早已将自己训练得,不再轻易为那段过往的“亏损”波动心绪。

她坚信,理性,是面对情感世界惊涛骇浪时最可靠的救生艇。

而她的婚恋所,就是为那些即将溺亡的人,递上这艘救生艇,并指导他们如何划向彼岸。

这个过程,可能伴随着剜心剔骨的痛苦,但比起在无望的关系中慢性失血直至耗尽所有,短暂的剧痛无疑是更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