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七年,七月流火,河北蓟县马兰峪。
深夜,一支军队悄无声息地包围了清东陵。孙殿英站在裕陵入口处,看着工兵们安装炸药。他身材高大,一张方脸上满是汗水和尘土,军装紧贴着他壮硕的身躯。
“师座,炸药安置完毕。”工兵营长报告道。
孙殿英点点头,眼神复杂地望向那扇雕刻精美的石门。他知道自己正在踏上一段无法回头的路,但军阀混战,军饷短缺,眼前的皇陵成了他眼中解决财政危机的唯一途径。
“引爆。”
轰隆巨响过后,烟尘弥漫。当尘埃落定,一座巨大的石门显露出来,上面雕刻着佛像和经文,在火把照耀下若隐若现。
“师座,门上有字。”副官指着石门上方。
孙殿英凑近一看,是一行模糊的满文,旁边还有汉文小字:“擅入者,惊魂永随”。
他冷笑一声:“吓唬人的把戏。继续炸,直到打开所有通道。”
连续三天的爆破和挖掘后,他们终于进入了乾隆皇帝的裕陵地宫。墓室内珍宝堆积如山,在火把照射下发出令人眩晕的光芒。士兵们疯狂地扑向财宝,往早已准备好的麻袋里塞着金银珠宝、翡翠玉石。
孙殿英亲自监督乾隆棺椁的开启。当撬棍插入棺盖缝隙时,他突然感到一阵心悸,仿佛有什么东西在黑暗中注视着他。
棺盖被撬开,乾隆帝的遗骸出现在众人面前,令人惊讶的是,尽管历经百年,尸体保存完好,面目依稀可辨。更奇特的是,皇帝手中紧握着一枚龙形玉佩,在火光下泛着诡异的绿光。
孙殿英伸手去取那枚玉佩,当他的手指触碰到玉佩的一瞬间,地宫内突然响起一阵低沉的呻吟,像是从地底深处传来。士兵们惊恐地停下手中的动作,面面相觑。
“不过是风声!”孙殿英强作镇定,将玉佩塞入怀中,“继续工作,天亮前必须撤离。”
一个月后,天津租界的一栋洋楼内。
陈启明坐在书房里,仔细研究着手中的文献。他是南开大学的历史教授,专攻清史。报纸上关于清东陵被盗的报道让他寝食难安,尤其是那些描述乾隆裕陵被破坏的细节。
“老师,您看这个。”助手小李急匆匆走进来,递上一本泛黄的日记,“这是在图书馆找到的,是一位守陵人后裔的日记。”
陈启明接过日记,翻到折角的一页。上面的文字让他眉头紧锁:
“乾隆五十八年,帝召钦天监密谈,言星象示警,东陵三百年后必遭大劫。帝命制‘镇魂玉’,随葬入棺,以防陵寝被扰后阴气外泄,祸乱人间。”
“镇魂玉...”陈启明喃喃自语,他想起了报纸上提到的乾隆手中握着的玉佩。
就在这时,门铃响起。来访者是一位神情慌张的年轻人,自称是孙殿英部下的一名士兵。
“教授,我叫王顺,是工兵营的。”年轻人脸色苍白,双手不停颤抖,“我们打开乾隆棺材后,怪事就接二连三地发生。
参与开棺的兄弟已经有三人意外死亡,还有几人发疯了,都说看到一个穿清袍的老人在梦中诅咒我们。”
陈启明让王顺坐下慢慢说。
“最奇怪的是孙师长,”王顺压低声音,“他自从东陵回来后,就像变了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