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柬最终选定了那张毕业照。当电子版发给印刷厂后,林序长长舒了口气,仿佛完成了一项重大使命。他靠在椅背上,梁月疏还维持着从背后抱着他的姿势,温热的呼吸拂过他的耳廓。
“累了?”梁月疏的声音带着刚睡醒般的慵懒。
“嗯,选个请柬比加班还费神。”林序侧过头,蹭了蹭他的脸颊,“不过,值了。”
梁月疏低低地“嗯”了一声,手臂收得更紧了些。两人静静地依偎了一会儿,享受着周末清晨的宁静。阳光透过百叶窗,在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今天有什么安排?”林序问。
“下午要去工作室一趟,有个客户的稿子最后校对。”梁月疏回答。他研究生读的是古典文献,毕业后和导师合作,在一个小而精的文化工作室做古籍整理和翻译工作,时间相对自由,但需要极度的耐心和细致。
“我下午也得去公司,有个项目例会。”林序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节奏快,压力也大。他转过身,把梁月疏拉到自己腿上坐着,环住他的腰,“那中午一起吃饭?就在楼下那家新开的粤菜馆?”
“好。”梁月疏顺从地靠在他怀里,手指无意识地卷着林序睡衣的扣子。这种亲昵的、带着依赖意味的小动作,是确定关系后很久,梁月疏才逐渐习惯并自然流露的。林序对此总是受用无比,觉得比任何情话都动人。
同居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波澜壮阔,更多的是这种细水长流的温情。他们熟悉彼此的作息、口味、甚至一些小怪癖。林序知道梁月疏睡前一定要看几页纸质书,喝半杯温水;梁月疏则清楚林序压力大时会疯狂整理房间,或者去健身房耗到筋疲力尽。他们学会了在对方需要安静时保持距离,在对方需要陪伴时及时出现。
当然,也有摩擦。最大的挑战来自于生活习性的差异。林序性格大大咧咧,东西喜欢随手放,而梁月疏的整洁和秩序感几乎是刻在骨子里的。刚同居时,为了林序乱丢的袜子、忘记盖盖子的牙膏、还有水池里没及时清洗的咖啡杯,梁月疏没少蹙眉。但他从不激烈争吵,只是会用一种更冷的沉默来表达不满,或者默默地把一切恢复原状。
林序起初有些委屈,觉得梁月疏过于吹毛求疵。但有一次,他加班到深夜回家,看到梁月疏已经睡了,却还留着客厅一盏小灯,餐桌上放着保温杯,里面是温热的蜂蜜水。而被他早上弄得乱糟糟的客厅,已经收拾得井井有条。那一刻,林序忽然明白了,梁月疏的“洁癖”和“秩序感”,或许不仅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他构建内心安全感和掌控感的方式,是他对这个共同小家的珍视和维护。从那以后,林序开始有意识地收敛自己的随意,努力让物品归位。虽然偶尔还是会犯,但梁月疏看到他笨拙的努力,眼神也渐渐柔和,甚至会在他又一次乱放钥匙时,无奈地叹口气,然后走过去帮他挂好。
另一种摩擦,则源于性格。林序外向,喜欢热闹,朋友多,偶尔会组局在家吃饭打游戏。梁月疏喜静,对这种社交场合通常敬而远之,要么待在书房,要么干脆出门去图书馆或咖啡馆。起初,林序的朋友们会觉得梁月疏太高冷,不好接近。后来次数多了,大家也渐渐习惯,甚至会在聚餐时,主动给梁月疏留出安静的空间,或者帮他夹一些他可能爱吃的清淡菜品。而梁月疏,虽然依旧话少,但也会在林序喝多了时,默默递上一杯解酒茶,或者在朋友们离开后,帮着一起收拾残局。这种微妙的平衡,是在一次次磨合中达成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