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还没,我待会……”

“坐下一起吃吧,这么多菜,我一个人也吃不完。”老太太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就当陪陪我这个老太婆。”

晓月本能地想拒绝,但看着老太太期待的眼神,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她想起自己的奶奶,如果还在世,也该是这个年纪了。

“我只有二十分钟休息时间。”晓月最终还是坐下了。

3.

老太太姓陈,退休前是中学语文老师。饭桌上,她不停给晓月夹菜,说自己儿子小时候最爱吃糖醋小排。

“他在美国十年了,就回来过三次。”陈老师说着,眼里有光闪动,“上次回来还是三年前,小孙子都五岁了,还没见过真人呢。”

晓月默默听着,偶尔附和几句。她想起自己的父母,在河北那个小城里,此刻应该也在准备晚餐。父亲一定会买她最爱吃的螃蟹,母亲则会包饺子,即使只有两个人过节,仪式感也不能少。

“你们年轻人现在都不爱回家,觉得我们老人啰嗦,是不是?”陈老师半开玩笑地问。

晓月摇头:“不是的,我想回去,但车票难买,来回一趟半个月工资就没了。”

这是实情,但不是全部。三年前晓月执意要来上海时,曾和父亲大吵一架。父亲希望她留在县城考公务员,安安稳稳过一生,她却觉得那样的人生太过平淡。

“上海机会多,我能挣更多钱。”当时她这样对父亲说。

三年过去了,她确实挣到了一些钱,但远不如预期。外卖员的工作辛苦且不稳定,除去房租和生活费,能攒下的并不多。好几次她想回家,但想到离乡时的豪言壮语,又咬牙坚持下来。

“想家了?”陈老师轻声问,递过一张纸巾。

晓月这才意识到自己哭了。她慌忙擦掉眼泪,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我也想你儿子了。”陈老师拍拍她的手,“这就是中秋啊,不管多大年纪,都想和家人团圆。”

4.

离开陈老师家时,晓月的外卖箱里多了一盒月饼和一袋水果。

“一个人在上海不容易,照顾好自己。”陈老师送她到电梯口,像叮嘱自己女儿一样叮嘱她。

晓月道谢,心里暖暖的。电动车再次驶入车流,黄昏的上海华灯初上,高楼大厦的轮廓被灯光勾勒得格外清晰。她喜欢这个时候的上海,既不失白天的繁华,又多了夜晚的温柔。

手机又响了,这次是父亲发来的消息:“闺女,吃饭了吗?你妈包了你爱吃的韭菜鸡蛋饺子。”

晓月把车停在路边,回了个电话。父亲的声音一如既往的浑厚,背景里能听到电视的声音和母亲在厨房忙碌的响动。

“吃了,吃的挺好的。”晓月撒谎道,“今天平台有活动,双倍奖励呢。”

“钱是挣不完的,身体要紧。”父亲顿了顿,“今天过节,买个月饼吃没有?”

“买了,鲜肉月饼,上海特色。”晓月没提陈老师送的月饼,怕父亲问起来没完。

母亲接过电话,又是一阵嘘寒问暖。晓月耐心地一一回应,报喜不报忧是她三年来学会的技能。挂断电话时,她发现自己又流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