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上的风吹得电动车有些晃动,苏晓月紧了紧外卖服的领口,把车停在路边。手机导航显示,距离送达“碧海云天”小区还有两公里,但她面前的道路已经被施工围挡堵死。上海总是这样,昨天还能通行的路,今天就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被封住。
“该死。”她低声咒骂,不是针对修路,而是针对自己——这是今天第三次走错路了。作为在上海摸爬滚打三年的外卖员,本不该犯这种低级错误。但今天不同,今天是中秋节。
晓月重新设置导航,选择了一条需要多绕行十分钟的路线。电动车再次启动时,她瞥了一眼车把手上挂着的塑料袋,里面是两个鲜肉月饼,是她特意绕到南京路老字号买的。三年前第一次在上海过中秋,同事告诉她:“上海的鲜肉月饼和你们北方的甜月饼不一样,尝一次就忘不了。”她尝了,确实忘不了,但不是因为味道多特别,而是因为那种咸鲜的口感让她更加想念家乡的五仁月饼。
手机铃声打断她的思绪,是母亲发来的视频请求。晓月犹豫了一下,没有接听,只是回了一条文字信息:“在送餐,晚点联系。”她不敢视频,怕母亲看见她被风吹得通红的眼眶,会以为她在上海过得不好。其实她过得不算差,只是节假日格外想家。
“您有新的订单,请及时处理。”系统提示音响起,晓月看了眼时间,下午四点二十三分。今天她已经送了二十八单,目标是五十单,因为平台有中秋双倍奖励。原本她可以休息的,站点长老王早上还说:“晓月,今天过节,早点回去吧。”
“不了,王叔,我回去也是一个人。”晓月当时这样回答。
老王没再劝,只是偷偷在她外卖箱里塞了个月饼。晓月后来才发现,是豆沙馅的,不是她家乡的味道,但心里还是暖了一下。
2.
订单来自一家高档住宅区,晓月到达时,保安仔细检查了她的工作证才放行。电梯直达二十三楼,开门便是宽敞的走廊,一户一梯的设计彰显着这里的房价不菲。
开门的是位六十多岁的老太太,衣着讲究,头发梳得一丝不苟。
“不好意思,让您久等了。”晓月递过餐盒,习惯性地说着标准用语。
老太太却没接,反而打量着她:“姑娘,听口音不是本地人吧?”
“河北的。”
“哟,北方人啊,今天中秋,没回家?”老太太边问边侧身让晓月进门,“放餐桌上吧,太重了,我拿不动。”
晓月犹豫了一下,还是提着餐盒走进屋内。房间很大,装修精致,但冷清得不像过节的样子。餐桌上已经摆了几道菜,中央却空着一块地方,显然是留给外卖的。
“家里就您一个人?”晓月放好餐盒,忍不住问。
“儿子一家在国外,说忙,回不来。”老太太叹了口气,打开餐盒,“你说现在这人,过节都不回家,算什么团圆节。”
晓月不知该如何接话,只是默默看着老太太打开一个个餐盒。清炒虾仁、糖醋小排、八宝鸭……都是本帮菜的名品,但分量明显不是一个人能吃完的。
“姑娘,你吃过了吗?”老太太突然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