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1 破釜沉舟:从技术员到个体户

2014年秋,李建国把国企项目部的工作证拍在办公桌上时,手心里的汗洇湿了塑封外壳。三十四岁的他在建筑行业摸爬了十二年,从放线工做到技术负责人,看着曾经的学徒都开上了奔驰,心里的火苗终于烧穿了“铁饭碗”的桎梏。

“李工,这活儿你接不住。”老领导王经理叼着烟,烟灰落在磨出毛边的工装裤上,“国企兜底的日子过惯了,自己干就是裸奔。”

李建国没听劝。他拉上同村的施工队长赵卫东,凑了八十万——其中五十万是老家拆迁款,三十万是亲戚朋友的拆借——注册了“恒基建筑劳务有限公司”。资质只能从最低级的劳务分包起步,办公地点选在建材市场旁的老旧写字楼,月租三千五,墙皮剥落得能看见里面的青砖。

第一个月,李建国把车后备箱塞满烟和酒,跑遍了曾经合作过的开发商。大多时候连老板面都见不着,前台一句“材料留下吧”就把他打发了。直到第十七天,老熟人张总给了个机会:某小区地下车库的抹灰工程,面积八千平,单价十八块五一平,要求四十五天完工。

“张哥,这价儿……”赵卫东刚要开口,被李建国用眼神按住。十八块五的单价比市场价低三块,但这是他们唯一的救命稻草。签合同时,张总的助理把打印好的文件推过来:“李总,都是熟人,先干活后补正式合同,这是《工程认定书》,盖了项目部章。”

李建国翻了两页,上面只写了工程范围和工期,没提付款节点。他犹豫了一下,想起银行卡里只剩七万多,还是签了字。当天下午,三十个工人带着工具进场,临时宿舍就搭在车库角落,铺块彩条布就算顶篷。

开工第五天就出了岔子。监理在巡查时发现,墙面垂直度偏差超过两厘米,要求全部返工。李建国跑到现场一看,赵卫东雇来的老乡为了赶进度,压根没挂线就抹灰。“返工要多花三万块料钱,工期还得拖!”赵卫东蹲在地上揪头发。李建国没辙,只能自己盯现场,连续三天没合眼,硬生生把工期抢了回来。

收工时,李建国拿着工程量核算单找张总要钱,却被告知“等整体工程验收后统一结算”。他急了,工人等着发工资,材料商的账单也催到了家门口。张总摊开手:“认定书里没写付款节点,我也没办法。”这时他才明白,所谓的“熟人面子”,不过是给新手挖的第一个坑。

熬到春节前三天,项目部终于付了八十万进度款。李建国扣掉材料款和租赁费,把剩下的五十六万全给工人发了工资,自己兜里只剩三百块。除夕夜,他在空荡的办公室泡方便面,看着窗外的烟花,第一次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路。

2 饮鸩止渴:垫资泥潭里的第一步

2015年开春,李建国靠朋友介绍,接了个县城回迁房的主体劳务工程。甲方是当地一家房地产公司,老板姓刘,见面就拍胸脯:“咱们这项目政府兜底,差不了钱。”合同里写着“垫资至主体封顶,付至工程量的70%”,李建国虽有顾虑,但看着两万平的建筑面积,还是动了心——按当时的市场价,这单能赚四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