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你是当兵的?”李老栓盯着陈砚秋,眼神复杂。“是。”陈砚秋答得干脆,“日本人快到黄河边了,我得归队,跟他们接着打。”

李老栓沉默了半天,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递给陈砚秋:“这里面有两块大洋,还有几个干粮。你腿不好,明天让望河送你到下游的渡口,那里可能还有你们的人。”他顿了顿,又看着李望河:“你送完他就赶紧回来,别在外头瞎晃。”

李望河抬头看着爹,眼眶有点热。他以为爹会骂他,会把陈砚秋赶走,可爹没这么做。陈砚秋接过布包,对着李老栓鞠了一躬:“大伯,谢谢您。等打跑了日本人,我一定回来谢您。”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李望河就背着包袱,扶着陈砚秋往渡口走。黄河的水更浑了,浪头也更大,风里带着股硝烟味。走到渡口时,他们看见一艘小木船停在岸边,船上站着两个穿灰布军装的人,正朝他们挥手。

“是我们的人!”陈砚秋激动地说,脚步也快了些。到了船边,陈砚秋回头看着李望河,从怀里掏出一支钢笔,递给他:“这是我爹给我的,你拿着,好好读书。等将来,咱们的国家好了,你也能为国家做些事。”

李望河接过钢笔,笔身是黑色的,有点旧,却很沉。他看着陈砚秋上了船,木船慢慢划向河心,越来越小,最后变成一个黑点,消失在浑浊的浪涛里。

他站在渡口,手里攥着那支钢笔,风把头发吹得乱舞。远处的炮声好像更近了,黄河的浪头还在不停地撞着堤岸,发出沉闷的响声。他忽然觉得,自己不再是那个只想着摸鱼、割草的少年了,手里的钢笔好像有千斤重,压着他的心,也撑着他的脊梁。

那天下午,李望河回到村里时,看见村口的老槐树下围满了人。他挤进去,听见有人说,日本人已经过了下游的黄河桥,往这边来了。李老栓站在人群前面,手里拿着一把锄头,声音洪亮:“大伙别慌!男人们都跟我去加固河堤,女人们把家里的东西往高坡上搬!就算日本人来了,咱们也不能让黄河淹了咱的家!”

李望河走到爹身边,把钢笔揣进怀里,拿起一把铁锹:“爹,我也去。”

李老栓看了他一眼,点了点头。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在黄河岸边的土地上。浑浊的黄河水还在奔流,昼夜不息,好像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也在等待着新的故事开始。

第二章 离乡

日本人进村的那天,是个阴天。李望河跟着爹在河堤上加固了三天,眼瞅着夯土堤又高了半尺,却没挡住日本人的脚步。

最先发现日本人的是村东头的王寡妇,她去河边洗衣服,看见远处的土路上来了一队穿黄军装的人,扛着枪,还牵着马,吓得扔了洗衣盆就往村里跑,边跑边喊:“日本人来了!日本人来了!”

村里顿时乱了套。女人们抱着孩子往高坡上跑,男人们拿着锄头、镰刀,聚在村口,可看着日本人手里的枪,没人敢先动。李老栓站在最前面,手里攥着烟袋锅,手却在抖——他活了五十多年,见过土匪,见过灾荒,却没见过这样凶神恶煞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