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曹操在白门楼上处置俘虏。看到我时,他眯起眼睛:“你就是张辽张文远?”

“正是。”我昂首道,心想大不了就是一死,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谁知曹操笑道:“我记得你。当年在濮阳,你率军冲阵,甚是勇猛。”

我愣了,那是一场小战斗,没想到曹操还记得。

吕布在一旁叫道:“明公何不收了我?我必助明公平定天下!”

曹操看向刘备,刘备淡淡地说:“明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

于是吕布被处死。轮到我时,曹操举剑问道:“张辽,你可愿降?”

我冷笑道:“宁死不降!”

曹操的剑举得更高了,却迟迟没有落下。突然,一只有力的手抓住曹操手腕:“刀下留人!”

我转头一看,竟是关羽。他单膝跪地:“明公,文远是忠义之士,武艺高强。若肯归降,必为明公一大助力。”

刘备也开口道:“云长所言极是。文远乃难得之才,杀之可惜。”

曹操放下剑,大笑:“我岂不知文远是人才?只是试试他的气节罢了。”他亲自为我松绑,“文远可愿与我共图大业?”

我看着关羽,又看看曹操,长叹一声:“若蒙不弃,愿效犬马之劳。”

就这样,我降了曹操。后来想想,这是我一生中最正确的决定。

第三章 曹营岁月

初到曹营,诸将对我这个降将并不信任。尤其是夏侯惇,总是斜眼看我。也难怪,我曾在濮阳之战中差点要了他性命。

建安五年,机会来了。袁绍大军压境,曹操率兵迎战,官渡之战爆发。

战前会议上,诸将皆主张坚守。我却站出来说:“袁绍粮草囤积于乌巢,若派精兵偷袭,必可乱其军心。”

许褚冷笑道:“说得轻巧,乌巢守备森严,如何去得?”

我拱手道:“辽愿往。”

曹操眯眼看我:“需要多少兵马?” “精兵五千足矣。” “我给你八百精锐。”曹操道,“若成功,你当为首功;若失败,也不必回来了。”

我知道这是试探,也是机会。当即应诺:“若不成,辽自当战死沙场。”

第二天夜里,我率八百轻骑,人衔枚马裹蹄,悄悄绕到乌巢侧翼。恰逢袁军运粮队经过,我灵机一动,命部下换上袁军衣甲,混入运粮队中。

守乌巢的是淳于琼,此人好酒。那天正好喝得大醉,守备松懈。我们混入营中,四处放火。袁军大乱,自相践踏。我直取中军,一刀斩了淳于琼。

乌巢火起,袁军粮草尽焚。消息传到前线,袁军士气崩溃,曹操趁机大举进攻,袁绍大败而逃。

回营后,曹操亲自出迎,拉着我的手对众将说:“张文远虽为新降,其忠勇不减诸君。乌巢之功,当为首功!”

从此,我在曹营站稳了脚跟。夏侯惇等人也对我刮目相看,时常找我喝酒切磋。

建安七年,袁绍病死,其子袁谭、袁尚争位。曹操趁机北伐,我随军出征。邺城之战中,我率先登城,斩将夺旗。曹操大喜,封我为荡寇将军。

这些年南征北战,我逐渐看清了天下大势。曹操虽被称为“汉贼”,实则治国有方,用人唯才。在他的统治下,中原逐渐恢复生机,比董卓、袁绍之流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