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周春兰VS王许梅
纯属无聊之作,介意者划走,依据《酱园弄·悬案》创作,请勿带入现实。
‘如果把周春兰的一生看作一本书的话,那么1945年无疑是一道巨大的分割线,将她的人生劈作两瓣,前者灰暗苦涩,后者灿烂明媚。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给普遍大众深深的压迫。’
记者周舟这样写下关于周春兰专访的开头。
01
2010年夏,大丰农场。
一名年轻记者穿过整齐的农田,在一个带着小院的民房前停下脚步。她手中握紧背包肩带,深吸一口气,敲响了院门。
听到声响,一位身材瘦小的老妇人从里间拄拐走了出来,虽然满头银发但整齐地挽在脑后,眼睛也异常清亮。
“周奶奶您好,我是之前联系您的记者周舟,从上海来的。”记者轻声说道。
老妇人点点头,让开身子。院内小院种了些蔬菜,一看打理的就很好。还有一棵高大的树,树下是两把椅子和一张小桌,桌子上放着茶水和一些点心。
“周奶奶,谢谢您愿意接受采访。我们都知道,您就是上世纪四十年代上海‘酱园弄杀夫案’中的詹周氏。”
周舟将包中的笔记本和录音笔拿了出来,开始记录本次的采访内容。
老人微微一笑,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
“这么多年了,还有人记得那个名字。现在我叫周春兰,春天的春,兰花的兰。”
“今年是上海世博会,我们报社想做一系列关于上海历史人物的回顾报道,之前有跟您提起过。您的故事在上海历史中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因为案件本身,更因为它反映了那个时代女性的处境和抗争。”
“不过我好奇的是,您之前都没有接受任何报社的采访,这次怎么愿意接受呢?”
面对记者略显犀利的问题,周春兰只是将目光投向远方的农田,仿佛穿透了时光,见到了多年前满身狼狈的自己和友人。
“我只是想到,如果我要是离开了,或许再也没有人记得她了。”
02
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将她带回到1945年的上海提篮桥监狱。
那时的周春兰还被冠以詹周氏的名号,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女子,身材瘦小,因长期营养不良,体重不足80斤。她因杀死并分尸丈夫詹云影而被捕,法庭本想直接判处死刑,可社会各界都密切关注这个杀死亲夫的案子,迫于舆论,她暂时被收押在女监的死牢区,
监狱里永远弥漫着潮湿霉烂的气息,混杂着劣质消毒水和女囚身上的酸腐味。詹周氏被狱警粗暴的推着前进,丝毫不顾忌她因审讯而受伤的腿。
“新来的,杀人犯。”
狱警推她进牢房时简短地宣布,语气平淡得像在说今天天气如何。
她来到牢房的时机并不好,她亲眼看到狱警带走一个死去的女囚,难道她日后的命运也是这样吗?当时牢房里坐着五个女人,大多面无表情地瞥了她一眼,就继续做自己的事——缝补、发呆,或者只是盯着墙壁出神。
只有一个坐在中间的女人抬起头,目光在她身上停留片刻。那女人约莫三十出头,虽然同样穿着囚服,却收拾得干净整齐,还披着一件暗红色的毛衣,抬眼打量她的目光锋利,手上拿着一份破旧的报纸,正就着铁窗透进来的微弱光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