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更新时间:2025-09-26 00:59:55

起初,很多人不理解,但出于对“火”的敬畏,他们还是照做了。几天后,部落里闹肚子的人明显减少,那个奄奄一息的孩子也奇迹般地好了起来。

这一下,萧俨的“神威”更加深入人心。

第二件事,是制陶。没有容器,储存食物和水都是大问题。作为一个知识驳杂的程序员,他恰好在纪录片里看过制陶的全过程。

他带着人,在河边找到了合适的黏土。他亲手揉捏,制作出第一个陶胚——一个歪歪扭扭的陶碗。他教部落的女人如何揉捏塑形。

然后在空地上,他指挥人们挖了一个简易的土窑,将晾干的陶胚放进去,用木柴持续烧制。

这是一个充满期待的过程。当土窑冷却,萧俨从里面取出一个虽然粗糙、但完整坚固的红褐色陶碗时,整个部落都沸腾了。

石首领激动地捧着那个碗,像是捧着全世界最珍贵的宝贝。它能装水,能煮肉,能储存果子!

“火!火!火!”

部落的族人兴奋地呼喊着他的名字,载歌载舞。

萧俨看着他们淳朴而快乐的笑脸,第一次感觉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种被需要、被尊敬的感觉,是他在写字楼里敲十年代码也换不来的。

他笑了,发自内心地笑了。地中海还在,游泳圈也还在,但他感觉自己仿佛年轻了二十岁。

3.

陶器的出现,是山岩部落迈向文明的一大步。他们终于可以喝上热汤,吃上炖肉,大大改善了营养状况。

但萧俨知道,这还远远不够。岩洞的生活环境太差了,必须搬出去。

他把目光投向了部落附近的一片开阔地,那里地势平坦,靠近水源,背靠山岩,易守难攻。

“我们要在这里,建自己的房子。”萧俨用树枝在地上画出房子的雏形,对石和其他部落长老说。

“房子?”石不解地指了指岩洞,“我们有住的地方。”

“那不是家,那是洞。”萧俨指着地上的图,“我们要建的,是能遮风挡雨,干净、温暖的家。”

他开始教部落的人如何建造最原始的“干栏式”建筑。先用坚硬的木头打下地基,抬高地面,防止潮湿和蛇虫。然后用木头做框架,用藤条捆绑结实,再用混合了稻草的泥土糊上墙壁,最后用宽大的树叶和茅草铺设屋顶。

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整个部落,无论男女老少,都被动员了起来。男人们负责砍树、打地基,女人们负责和泥、割茅草。

萧俨成了总工程师。他用自制的简单工具——垂线(用石块和藤条做成)、水平仪(在一个木槽里装水),精确地控制着房屋的结构。他的严谨和对细节的追求,让习惯了随心所欲的原始人叫苦不迭,但当第一栋房子的框架稳稳地立在地面上时,所有人都被这种几何学的美感和稳定性震撼了。

一个月后,第一批十栋简陋但坚固的茅草屋,在空地上拔地而起,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雏形。

当石首领一家搬进属于他们的新家时,他激动地抚摸着光滑的泥墙和干燥的地面,这个铁塔般的汉子,眼眶都红了。

这一夜,部落里没有人再愿意回到那个阴暗潮湿的岩洞。

新的村落被萧俨命名为“华夏”,寓意着一个新生文明的开端。他甚至凭借着模糊的记忆,设计了一面简陋的旗帜——红底黄字,一个歪歪扭扭的“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