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更新时间:2025-09-26 00:29:06

酒过三巡,林昭豫被几位同科举子邀去湖边画舫,共赏春色,即兴赋诗。吴信端着酒杯凑到潘虎身边,低声道:“潘都头,甘心吗?一个满身铜臭的商人,即将迎娶柳家小姐,更要踏入官场。而你我,只能在此处喝这杯闷酒。”

潘虎重重放下酒杯,瓮声道:“不甘心,又能如何?”

吴信嘴角勾起一抹阴冷的笑:“我有一计,可让他万劫不复。”

他附耳过去,如此这般一说,潘虎的眼中先是惊恐,随即被狠厉取代。

当夜,林昭豫带着微醺回到府中,吴信迎上来,面带关切:“少东家,今日与金国来的商队接洽,他们留下一样东西,说是给您的信物,我不敢擅专,一直为您留着。”

说着,他递过一个蜡丸。林昭豫不疑有他,以为是生意上的事,便接了过来。他哪里知道,这蜡丸里藏的,是一封模仿他笔迹,写着“山河蒙尘,靖康之耻未雪,盼王师北定中原”字样的信,落款却是写给一位金国宗室的。这在“对外媾和”为国策的南宋,是足以诛九族的谋逆大罪。

次日,林昭豫尚未酒醒,临安府的衙役已如狼似虎地冲入林府。他们从他的书房里“搜出”了那枚蜡丸。领头的,正是新任临安推官王景略。

王景略此人,寒门出身,一心向上爬。他明知此案疑点重重,但潘虎早已通过关系暗示他,若办成此案,便是为朝廷铲除与金人私通的巨患,更是向主和派的秦桧丞相纳上的一份投名状。前途与公道之间,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公堂之上,林昭豫百口莫辩。吴信作为“污点证人”,哭诉林昭豫如何与金人勾结,图谋不轨。潘虎则呈上“物证”。王景略一拍惊堂木,将此案定为铁案。

林家倾尽家财,四处奔走,却无人敢碰这桩“通金”的案子。最终,圣旨下达:林昭豫勾结外敌,罪大恶极,念其年轻,免去死罪,流放大理寺狱,永世不得赦免。林家家产查封,家人被赶出临安。

曾经有多风光,此刻就有多凄凉。被押入囚车的那一刻,林昭豫回头望去,只看到柳清颜苍白如纸的脸,和潘虎嘴角那一丝得意的狞笑。钱塘的春色,在他眼中,化作一片无尽的灰烬。

2 幽囚奇遇

大理寺狱,是帝都最深最暗的疮疤。这里没有四季,只有永恒的潮湿、腐臭和绝望。

林昭豫从一个天之骄子,瞬间跌入十八层地狱。起初,他日夜呼号,喊着冤枉,换来的却是狱卒的鞭笞和无情的嘲笑。渐渐地,他沉默了,眼神中的光芒一点点熄灭,如同一块即将风化的石头。

十四年,五千多个日夜,足以让一个翩翩少年变成一个形容枯槁、沉默寡言的中年人。他的记忆开始模糊,甚至快要忘记了阳光的温度和柳清颜的模样。仇恨,是支撑他活下去的唯一食粮。

一日,狱中瘟疫横行,死囚被一具具拖走。林昭豫也染上了病,高烧不退,人事不省。在迷迷糊糊中,他感觉有人在给他喂水喂药。他勉力睁开眼,看到一张苍老的面孔。

“醒了?”老人声音沙哑,却透着一股奇异的力道,“阎王爷不收你,你便不能死。”

老人自称陈抟真,曾是前朝的翰林学士,因卷入宫廷党争,被构陷入狱,已在此三十余年。陈学士是那个时代最博学的人之一,经史子集、天文地理、权谋方略、岐黄之术,无一不通。他见林昭豫虽身陷囹圄,眉宇间却尚存一丝英气,便动了传授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