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昨天还能进的水果店,今天门口闸机说我微信支付分不足650!我用了十年微信了!充话费买菜都没落下过!”

“谁不是呢!我滴滴黑金会员,打车能优先,结果进菜市场看个菜价还要看手机脸色?”

最让王大壮憋屈的是买肉。西区的猪肉摊只剩下一家,老板老赵是熟人,也是一脸无奈:

“其他几个摊主,老刘、大斌,都被算法判定为‘低效商户’,收款码活跃度不够,平均客单价低,赶去后街了。”

王大壮常买的五花肉价格比昨天涨了三块,老赵压低声音解释:“没办法,东区收20%数字化管理费,西区收35%,说是什么‘资源占用费’!我不涨点喝西北风啊?”

中午接孩子放学时,灾难才真正开始。

实验小学门口俨然成了科技博览会现场,架起了数道银光闪闪的人脸识别闸机,旁边巨大的电子屏实时滚动显示着接送家长的人脸、姓名(仅显示姓氏和名字首字)以及——最为显眼的——手机型号。

穿制服、戴白色手套的工作人员脸上挂着标准化微笑,机械地引导:“使用苹果Pro系列或华为保时捷设计系列的家长,请至英才接送区优先接入。其他家长请按系统提示排队等候。”

王大壮看着自己手中裂屏的安卓机,又看看电子屏上“当前排队人数:187人”的冰冷提示,额头渗出冷汗。

队伍缓慢地蠕动着,每一次闸机的绿灯亮起,放行一个拿着顶级旗舰机的家长,都像是一次无声的炫耀。

身后传来淡淡的香水味,一个开着宝马X5的女士轻触了一下腕上的Apple Watch Ultra,闸机甚至没等她完全靠近就提前绿灯放行,发出悦耳的“叮咚”声。

她怀里抱着的iPad Pro正播放着纯正的英文动画片,她孩子胸口的校卡不同于普通的塑料卡,闪烁着金属光泽,边缘还有一个小小的指示灯——那是最新款的“智能校卡”,

据说能实时定位、监测体温心率、甚至记录课堂表现,但需要配合指定品牌和型号的手机家长端才能使用全部功能。

“凭什么?”王大壮看着前面越来越长的队伍和后面不断被优先接入的人群,一股火气直冲头顶,忍不住冲着那个笑容僵硬的工作人员质问,“都是接孩子,凭什么他们就能先进?我家孩子等着吃饭午休呢!”

工作人员保持职业微笑,语气平和却不容置疑:“先生,这是数字校园建设的最新要求,不同终端设备对应不同的服务响应等级和通道权限,旨在提升整体效率与安全。

您可以选择升级设备或使用那边的‘普惠通道’。”他优雅地侧身,指向广场角落里的一个临时搭建的铁皮棚。

那里挤满了人,多是穿着工服、脸上带着劳作痕迹的家长,手里的手机屏幕在昏暗的棚内泛着各种廉价的蓝光、白光。

棚内信号极差。

一个母亲正焦急地一次次尝试扫描挂在铁皮柱上的签到二维码,但她的手机网络信号格空空如也,加载圆圈转了又转,最终总是失败,她的额头急出了汗,孩子在一旁怯生生地拉着她的衣角。

突然,主闸机系统发出刺耳的警告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