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千年传奇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 年)腊月十九,眉州眉山城的苏家宅院笼罩在薄雾中。后院老梅树顶雪含苞,一声清亮啼哭穿透晨雾,惊飞枝间麻雀。前厅抄写《论语》的苏洵猛地搁笔,墨汁溅在宣纸晕开墨花。管家福伯奔来报喜:“老爷!夫人生了个小郎君!”
苏洵冲进后院,稳婆抱着襁褓笑道:“这孩子哭声如洪钟,将来定是栋梁之材!” 他接过婴儿,见其天庭饱满、眼睁溜圆,小拳头还攥住了自己手指,此时阳光穿透云层洒在婴儿脸上,似镀金边。“就叫‘轼’吧。” 苏洵沉吟,“《左传》有云‘君冯轼而观之’,轼乃车前横木,虽不起眼却能扶危济困,愿他做个有用之人。” 妻子程氏虚弱点头:“好,若再有子嗣便叫‘辙’,求安稳度日。” 谁也未料,这名叫苏轼的婴儿,日后会以 “东坡居士” 之名,在中华文化星河中留下永恒光芒。
2 眉山岁月:书香门第的少年锋芒
眉山苏氏是当地望族,祖上可溯至唐代宰相苏味道。苏洵早年科举失意,却凭韧劲自学成才,家中藏书数千卷,涵盖儒家经典与诸子百家。程氏出身名门,能诗善文且胆识过人,当年不顾父亲程文应(任大理寺丞)反对,毅然嫁给家境平平的苏洵,只因看中他 “必成大器” 的潜质。
苏轼的童年浸满墨香书香。三岁时,程氏用削尖竹片在沙盘教他写 “人”“天”“道”,告知 “人者,仁也,当爱人如己”。五岁夏夜,苏洵讲《史记》中项羽垓下之围,拍案叹 “大丈夫当如是,亦不当如是”,苏轼追问缘由,苏洵答 “当学其英雄气概,不当学其刚愎自用”,这话深深烙印在他心中。
苏家后院 “来凤轩” 是书房,四壁皆书,房梁挂满卷轴。苏轼与弟弟苏辙每日在此读书至深夜,一次程氏发现兄弟俩在烛火下模仿《汉书》笔法练字,烛泪滴袖口竟浑然不觉,她心疼吹灭蜡烛劝 “读书需有恒,却也需惜身”,苏轼却指墙上父亲题的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笑称是功课。
十岁时,苏轼在书房发现苏洵早年未完成的诗稿,其中《游嘉州凌云寺》仅两句 “寺藏烟际影,钟落云间声”。他忍不住续道 “山僧煮雪待客,尘心洗尽无争”。苏洵见后先怒后叹 “此句颇有禅意,我儿青出于蓝”,此后不再禁止他修改文稿,父子常灯下切磋诗艺。
十五岁的苏轼,跟着隐士张易简在眉山城外蟆颐山道观读书。张易简精通老庄之学,见他悟性高,便传授《道德经》。一日雨后,两人立观前悬崖看云雾升起,张易简问 “何为‘上善若水’”,苏轼答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张易简摇头点拨 “更深一层,水遇方则方、遇圆则圆,看似柔弱却能穿石破岩”,苏轼望崖下溪流顿悟 “这便是‘柔弱胜刚强’”。
十六岁的苏轼不仅文采出众,更有侠义心肠。他在眉山街头见卖炭翁遭地痞勒索,当即上前制止。地痞见他是文弱书生想动手,却被他灵活避开,苏轼厉声引用《唐律》“强取民物者,笞四十” 警告,恰好县令路过,查明情况后严惩地痞,还夸赞他 “有胆有识,将来必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