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省委书记二次视察的消息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阜县政坛激起层层涟漪。县政府大楼里,各种反应不一而足。

赵建国第一时间来到李清办公室,脸上带着兴奋与忧虑交织的复杂表情:"县长,这可是天大的好事!省委书记亲自来总结推广我们的经验,这在阜县历史上还是头一遭啊!"

李清却显得异常平静,他正在审阅一份关于开发区企业排污超标的报告:"老赵,越是这种时候,越要保持清醒。你记得上次视察后发生了什么吗?"

赵建国的兴奋顿时冷却下来:"您是担心...又有人要搞小动作?"

"不是担心,是肯定。"李清放下手中的报告,"上次我们拿到了5100万资金,推进了一系列改革,触动了多少人的利益?现在省里要来总结推广,那些人不跳出来才怪。"

正说着,办公室主任张明远急匆匆进来:"县长,刚接到市委办通知,要求我们立即报送视察准备工作方案,周副书记要亲自过目。"

李清和赵建国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警惕。周副书记一向对阜县的工作持保留态度,这次突然如此"关心",显然别有用心。

"按程序报送,"李清沉吟片刻,"但另外准备一份真实方案,直接报省委办公厅。"

张明远面露难色:"这...会不会太冒险了?万一被周副书记知道..."

"照我说的做。"李清语气坚决,"我们要对阜县百姓负责,不是对某个人负责。"

接下来的日子,县政府大楼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忙碌状态。但与上次视察前的紧张不同,这次多了几分自信和从容。

然而暗流始终在涌动。

先是开发区几家重点企业突然接到各种名目的检查,从环保到税务,从安全生产到劳动保障,轮番上阵,明显是在故意找茬。

接着,几个改革成效显著的部门负责人相继被约谈,有的是市里直接来的,有的是匿名举报。

最让人不安的是,社会面上开始出现各种流言蜚语:有的说李清搞政策是为了捞政绩,马上就要高升了;有的说阜县的经验都是包装出来的,根本经不起推敲;甚至有人说李清与某些企业老板有利益输送...

"县长,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啊。"赵建国忧心忡忡地拿着一份舆情简报,"舆论阵地我们不占领,别人就要占领。是不是让宣传部出面澄清一下?"

李清摇摇头:"越是澄清,越是显得心虚。我们要用事实说话,用成效证明。"

他召开了一次特别的常委扩大会议,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会议主题不是如何准备视察,而是如何推进"阳光政务"建设。

"我提议,把所有项目的实施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全部上网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李清的话在会场引起震动,"特别是省委书记上次答应支持的几个项目,每一笔资金去向都要清清楚楚。"

"这太冒险了吧?"立即有人反对,"现在本来就有很多质疑声,这样做不是授人以柄吗?"

"恰恰相反,"李清坚定地说,"越是有人质疑,越要公开透明。真金不怕火炼,只要我们做得正、行得端,就不怕别人查。"

方案最终获得通过。第二天,阜县政府官网就开设了"阳光政务"专栏,所有项目情况一目了然。

这个举措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群众纷纷点赞,媒体争相报道,就连一直持怀疑态度的人也不得不承认,这种做法需要很大勇气。

但暗中的阻力并没有停止,反而变本加厉。

一天深夜,李清接到一个紧急电话:开发区新建的配套学校工地突然起火,虽然及时扑灭,但造成了相当损失。

李清立即赶到现场。看着被烟熏黑的墙体,他的心情沉重。这绝不是意外,消防人员初步判断是人为纵火。

"县长,这明显是冲着你来的。"赵建国低声说,"要不要请市公安局介入?"

"不,"李清沉思片刻,"先内部调查。这个时候大张旗鼓,正好中了某些人的圈怀。"

然而事情的发展出乎所有人意料。第二天,网上就出现大量帖子,直指火灾是"工程质量问题导致的自然",甚至暗示李清与施工企业有利益关系。

更糟糕的是,市里突然派来调查组,理由是"重大安全事故",要求全面停工整顿。

"这是要往死里整啊!"赵建国气得脸色发青,"明明是小火灾,硬说成重大事故!"

李清却异常冷静:"既然他们想查,就让他们查个够。通知所有部门,全力配合调查,不得有任何隐瞒。"

调查组驻点一周,查遍了所有资料,问遍了相关人员,却一无所获。所有程序都合规,所有材料都齐全,就连资金使用都清清楚楚。

最后,调查组只好悻悻而归。但造成的损失已经无法挽回:工期延误,企业声誉受损,更重要的是,动摇了群众对政府的信任。

李清意识到,不能总是被动应对。他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主动邀请媒体和群众代表,全程监督项目建设。

"县长,这风险太大了吧?"连一向支持他的张明远都担心,"万一出点纰漏,就被无限放大了。"

"就是要有点压力,工作才能做得更好。"李清笑着说,"我相信我们的干部,相信我们的企业。"

于是,阜县出现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各个项目工地,经常能看到媒体记者和群众代表在实地查看、随机采访。一开始,施工企业还很紧张,但慢慢地发现,这种监督反而成了最好的广告。

更让人惊喜的是,群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大大提升。很多原本持怀疑态度的人,通过亲身参与,转变成了项目的支持者和宣传者。

然而,暗中的对手并没有罢休。就在视察前三天,一个更大的危机爆发了。

县教育局突然接到大量家长投诉,反映学校乱收费问题。投诉内容详细具体,涉及多所学校,明显是有组织的行为。

"县长,这肯定是有人指使!"教育局长气愤地说,"这些收费项目都是经过公示的,而且大部分是代收代付,我们根本不经手。"

李清仔细查看了投诉材料,发现确实如教育局长所说,这些收费都是合规的。但问题在于,群众不了解情况,很容易被误导。

"立即成立工作组,一对一地向投诉家长解释情况。"李清指示,"同时,在学校门口设置公示栏,把每笔费用的用途都说清楚。"

就在教育工作紧张进行时,又一个危机接踵而至:县医院被投诉"过度医疗""乱开药"。

"这是有预谋的连环计!"赵建国焦虑地说,"明显是想在视察前把水搅浑。"

李清沉思良久,突然问:"这些投诉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通过网络平台投诉,投诉人都不愿露面,而且..."赵建国突然想到什么,"而且都集中在最近两天!"

"查!"李清果断下令,"查这些投诉的IP地址,查背后的指使者。"

调查结果让人震惊:大部分投诉都来自同一个IP段,而这个IP段属于市里某部门。

事情很明显了,是有人在幕后操纵。但如何证明?又如何应对?

李清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主动向省委办公厅汇报情况,请求指导。

"县长,这..."赵建国担心地说,"这不是把家丑外扬吗?"

"家丑不怕外扬,怕的是藏着掖着。"李清坚定地说,"我们要相信省委的判断力。"

汇报后的第二天,省委办公厅就打来电话:省委书记对此高度重视,已要求省纪委介入调查。

这个消息像一颗炸弹,让所有暗中的操作都停止了。那些原本蠢蠢欲动的人,顿时偃旗息鼓。

视察前一天,所有准备工作都已就绪。但李清的心情并不轻松,他知道,明天的视察将是一场硬仗。

深夜,他独自在办公室,再次审阅各项准备材料。这时,手机响起,是一个陌生号码。

"李县长,提醒你一句:见好就收。否则..."电话那头的声音阴冷而陌生。

李清平静地回答:"谢谢提醒。但我做事只问对错,不问利害。"

挂掉电话,他站在窗前,望着夜色中的阜县城。远方的工地上,灯火通明,工人们正在做最后的准备工作。

这一刻,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平静。无论明天面临什么,他都已经准备好了。

因为在他的心中,有一个信念比什么都坚定:只要为了百姓利益,就没有什么可怕的。

窗外,启明星已经升起。新的一天,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