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妥协让李大山感到被尊重,他不再坚持立即离开,而是答应给家人一段时间来调整和适应。
第三章:智能手机与老伙伴
新的生活模式开始了。玉梅每周一、三、五来,负责采购和清洁;玉兰每周二、四、六来,负责做饭和陪父亲散步;周日是家庭日,大家一起吃午饭。
李大爷自己负责浇花、整理床铺和分药——不过要在女儿的监督下。起初玉兰还是不放心,但被姐姐劝住了:“让爸有点自主权,对他心理健康好。”
令人惊喜的是,李大爷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有了自主空间后,他反而更愿意接受女儿的帮助,甚至偶尔会主动提出需求。
一个周日下午,全家正看电视聊天,李大爷忽然说:“我想学用智能手机。”
大家愣住了。之前姐妹俩多次要教他,他都以“老了学不会”拒绝。
“真的?我现在就教您!”玉兰的儿子小军自告奋勇。
于是客厅里出现了一幅有趣的画面:15岁的少年耐心地教80岁老人使用智能手机,从开机到微信视频,一步步讲解。
李大爷学得很认真,虽然经常前学后忘,但小军异常耐心——这可能是爷孙俩有史以来最长时间的交流。
学会视频通话后,李大爷的生活打开了新世界。他不仅能随时和女儿孙子联系,还重新与老同学、老朋友取得了联系,甚至加入了一个老年微信群,经常参与讨论国家大事。
变化悄然发生。李大爷开始关注新闻,为了在群里“有话说”;为了看明白小军推荐的短视频,他学会了上网搜索;为了分享老照片,他让玉梅教他发朋友圈...
最让女儿们惊喜的是,父亲通过老友群联系上了几位年轻时的小伙伴。其中一位叫王老伯的,就住在相邻的小区,子女都在国外,独自一人生活。
玉梅鼓励父亲:“爸,您可以请王老伯来家里坐坐,或者一起去公园散步。”
起初李大爷还有些犹豫,但在女儿的怂恿下,终于鼓起勇气发出了邀请。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这两位老人的友谊迅速升温。
王老伯比李大爷小两岁,身体硬朗,思维敏捷,经常带着李大爷参加社区老年活动。他们一起下棋、喝茶、甚至报名参加了老年大学的书法班。
有了同龄朋友的陪伴,李大爷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好,不再整天想着自己是女儿的负担。他开始和王老伯分享自己的心事,包括对女儿的愧疚和对老伴的思念。
王老伯开导他:“老李啊,你想太多了。子女孝顺是福气,接受就好。咱们这个年纪,开心地活着,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
这些话从同龄人嘴里说出来,比女儿们说一百遍都管用。李大爷渐渐放下了心理包袱,开始享受晚年生活。
然而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新的考验就来了。
第四章:意外与转折
初冬的一个清晨,玉梅照例来送菜时,发现父亲倒在卫生间地板上,意识模糊。救护车呼啸而来,诊断结果是轻度中风。
抢救室外,姐妹俩相拥而泣。玉兰自责不已:“都怪我,昨天就该发现爸不舒服